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瑷敏工作室
策划:白璐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日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平成27年度计划舰”也就是27DDG在日本海洋联合公司位于横滨的船厂正式下水,并得名“摩耶”号。作为“爱宕”级驱逐舰的改进型,日本海上自卫队第7艘搭载“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摩耶”号,为何会令日本为之“着魔”?
驱逐舰“摩耶”号
27DDG最终落地
“摩耶”级驱逐舰源自2014年日本防卫省颁布的《平成27年度预算要求概要》中确定建造的新一代主力驱逐舰,同时也是日本继4艘“金刚”级与2艘“爱宕”级后装备的新一型“宙斯盾”驱逐舰。耗资约1680亿日元建成的“摩耶”号,全长170米,标准排水量82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10000吨,因此也被日本媒体称为海上自卫队“宙斯盾”舰队中的“第一艘万吨大舰”。“摩耶”号共可搭载约300名官兵,由于日本希望落实强化女性战力政策,预计将有超过十分之一的船员由女性官兵来担任。
“摩耶”号驱逐舰通过采用“燃-燃电联合”推进系统,混搭两台推进用燃气轮机、两台发电用燃气轮机和两台推进电动机使用方式,实现了最高30节的航速。在舰尾设计上,“摩耶”号也继承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特色设计“荷兰坡”。这种设计巧妙地把直升机作业区和尾部的带缆作业区分在了两个不同平面,减少了相互干扰。
预计“摩耶”号最快到2020年前后就可以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在该舰下水前,日本海上自卫队还曾在民间发起“征名”活动,当时“摩耶”这个名字也并非热门,最终还是在下水时被赋予该名。“摩耶”一名继续延续了旧日本海军的命名传统,曾经的“高雄”级重型巡洋舰“摩耶”号,在服役初期频繁活跃在日军侵华战场上,参加过上海、华北、海南等地的登陆作战,此后还在太平洋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在1944年被美军4枚鱼雷击中而命丧大海。但新一代“摩耶”号从2017年4月开工,用时仅一年零三个月就实现下水,也充分显露出日本的舰艇建造速度,这些都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驱逐舰“摩耶”号
武器装备明显革新
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新一代“万吨大驱”,“摩耶”号在武器装备上得到进一步更新,整体作战实力相比于“爱宕”级有所提升。“摩耶”号配备的是最新型“宙斯盾”基线9型的日本版,与美国海军现役最新的“阿利·伯克”级Flight IIA型驱逐舰处于同一水平。与“爱宕”级搭载的“宙斯盾”基线7.1型相比,基线9型“宙斯盾”系统强化了数据处理计算能力,同时还配备了用于近距离海空搜索的X波段高精度雷达,整合了多功能拖曳阵列声呐系统,具备更加优异的超视距防空能力和弹道导弹拦截能力。
同时,“摩耶”号驱逐舰还配备了标准-3 Block IIA型舰空导弹,能有效应对高速弹道导弹的威胁。未来,“摩耶”号驱逐舰将会搭载采用主动导引头的标准-6导弹,将进一步提升对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
根据此前发布的概念图,“摩耶”号驱逐舰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单元数量从96单元增加到112单元,可装填标准系列导弹、火箭助推鱼雷、“海麻雀”短程防空导弹等。日本还计划在“摩耶”号上试验电磁轨道炮和近防型固态激光发射器。在电子系统上,“摩耶”号也采用了“宙斯盾”AN/SPY-1D(V)型3D相控阵雷达、AN/SPQ-9B X波段跟踪雷达以及OPS-28D海平面搜索雷达等。虽然其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但在性能上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作战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第7艘“宙斯盾”级驱逐舰,“摩耶”号的定位自然是遂行舰队防空和海基反导作战。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来建造大型主力战舰,都是“小步快跑”般一次只建造少量同一型号。这样不仅能不断建造新型战舰、应用新技术,也能通过舰艇的快速替换提升其所谓“隐形舰队”的规模。
尤其是此次“摩耶”号还首次装备了能与美国海军舰艇共享监视和目标信息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或将彻底融入美国海军的一体化防空作战指挥体系中。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在打击空中目标时选择处于最佳位置的军舰发射武器,还能通过与预警机信息共享,拓展军舰防空距离,显著提升舰队防空能力。下一步一旦日本将F-35战斗机和E-2D预警机作为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传感器节点,相当于编织起一张防空反导作战的“战场大网”。这也难怪“摩耶”号会令日本为之“着魔”。
不过,“摩耶”号也并非完美无缺。按照日本历代“宙斯盾”驱逐舰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每代驱逐舰都是与美国版本相对应的。早在27DDG制定设计方案时,就从整体技术水平上对接美国的“阿利·伯克”III型驱逐舰。但随着“阿利·伯克”III型建造计划的一拖再拖,27DDG也只能降低大部分性能指标进行建造。尤其是“摩耶”号采用的“宙斯盾”AN/SPY-1D(V)型3D相控阵雷达,毫无疑问是目前最为明显的技术短板,也势必成为制约该舰综合作战能力的最大因素。(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