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宙斯盾”系统:由海向陆的华丽转身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邵永灵 军事专家

策划:毕孝斌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一直以来,以“宙斯盾”系统为核心的海基反导都是美军弹道导弹防御建设的重点。但是,长时间占用相当一部分驱逐舰用于弹道导弹防御,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也构成了相当大的压力。6月12日,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森表示,他希望美国海军能够摆脱弹道导弹防御巡逻任务的束缚,而把这项任务更多地转交给设在海岸上的基础设施,不管是陆基“宙斯盾”还是别的。无独有偶,日本防务省最近也再次提出要采购陆基“宙斯盾”系统而不是“萨德”,以加强应对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与此同时,陆基“宙斯盾”系统已经开始在罗马尼亚投入运营,在波兰的基地也行将建设完毕。几年前海基“宙斯盾”反导系统还风光无限,现在却大有被同胞兄弟陆基“宙斯盾”系统取代的趋势。

其实,在反导能力上,海基“宙斯盾”系统和陆基“宙斯盾”系统并无差别,二者的核心部件是相同的,即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标准”-3拦截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平台:海基“宙斯盾”系统部署在“阿里·伯克”级驱逐舰上,使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发射,而陆基“宙斯盾”系统则使用发射车,导弹存储在发射箱里。

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原本是为了应对苏联海军反舰导弹的饱和打击而于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多目标的跟踪与处理能力,改变了舰载防空系统无法应对饱和打击的缺陷。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放弃“星球大战”计划的同时又提出,驻外美军和美国的海外盟友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故将弹道导弹防御的重点转向构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一系统分陆基和海基两个部分,海基反导就是在原有“宙斯盾”系统的基础上对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进行软硬件升级,并研发专门用于反导的“标准”-3拦截弹。在整个战术反导体系中,“宙斯盾”系统的功能定位是拦截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战术弹道导弹,拦截高度为大气层外。

到目前为止,美国海军已经发展了三个型号的“标准”-3导弹:ⅠA、ⅠB和ⅡA型,其发展脉络非常清楚:第一,通过改进推进与控制系统使导弹速度更快、射程更远、射高更高、机动性更强,第二,改进导引头使导弹拥有更好的探测与识别能力,最终目标是使“标准”-3能够拦截具备一定突防手段的中远程乃至洲际导弹,防御的空间也更大。

那么,原本部署在驱逐舰上的“宙斯盾”系统为何又推出了陆基版本呢?项目的缘起是2009年9月美国宣布的“欧洲适应性分阶段(反导)部署计划”,当时提出要在第二阶段(2013~2015年)在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使用“标准”-3ⅠB拦截弹。目前,陆基“宙斯盾”系统不仅在罗马尼亚部署完毕并开始运转,还即将部署到另一个东欧国家——波兰的领土上。未来陆基“宙斯盾”系统将使用功能更强大的“标准”-3ⅡA拦截弹,该弹目前已经进行了3次拦截试验,只获得1次成功。

陆基“宙斯盾”系统部署后立即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其标志不仅是日本准备弃“萨德”而采购陆基“宙斯盾”,就连美国海军也发出了放弃海基反导的声音。作为海基“宙斯盾”系统的同胞兄弟,陆基“宙斯盾”系统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从而使其倍受青睐呢?

首先是成本低。武器系统的成本不仅是指采购价格,更包括其全寿命期间的运营成本。海基“宙斯盾”系统搭载在驱逐舰上,且不说军舰本身造价昂贵、建设周期长,仅仅为了执行反导任务而必须前出到特定海域其花费就相当可观。而陆基“宙斯盾”系统的雷达和发射单元可以直接部署在预定的警戒、拦截地点,所需人员也比海基“宙斯盾”系统少得多。而且,陆基“宙斯盾”系统同样具备较强的机动能力,其部署地点可以作战随需要而进行调整。

其次,戒备状态高。海基“宙斯盾”系统只有在出海时才能执行反导任务,要想保持高戒备状态就必须长时间待在海上,这对于平台、人员来说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而陆基“宙斯盾”系统与普通的防空系统类似,雷达能始终保持开机状态,武器系统可以随时投入战斗。

总之,陆基“宙斯盾”系统可以有海基“宙斯盾”系统一样的反导效果,但是所需成本却小得多。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如果能从繁重的反导任务中脱身而专心于传统的制海和应急反应职能,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现有战舰的使用效率,缓解海军在减少经费、削减战舰情况下所面临的装备不足的压力。

陆基“宙斯盾”系统不仅与海基“宙斯盾”系统相比有明显优势,与同为陆基部署的“萨德系统”相比也是如此,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价格低而性能强大。以日本为例,按照防卫省的解释,只要两座陆基“宙斯盾”系统就能覆盖日本全部国土,而引进两座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共需约1600亿日元(约15亿美元),远远少于引进6座萨德反导系统至少约6000亿日元(约55亿美元)的费用。(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