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太赫兹工作室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1965年,一架美国海军的RF-8A侦察机在北越首都河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阵地。后来经证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制SA-2防空导弹的发射阵地。在苏联的帮助下,北越很快就在河内周边部署了5个发射阵地。SA-2很快就投入了实战,并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为了应对SA-2防空导弹,美国空军开展了一些名为“铁手”的报复行动,随后美国海军航空兵也参与了行动。短短1个月,就有388架次的战机参与行动,然而未能取得显著战果。绝大部分飞行员起初拒绝在自己的飞机上安装电子干扰吊舱,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少带弹药,但血的教训让他们发生了转变,每架进入北越军队防空圈的战机都装上了电子干扰吊舱,多种电子干扰吊舱的大量使用使得战机的战损率大大降低。
据统计,1965年,北越防空导弹部队平均发射10枚导弹就能击落一架敌机,而到了1966年,这一数字猛增到了70枚。在越南战争中,电子干扰大显神威,有效保护了己方的战机。
险些被导弹击中F-105战机(来源:维基百科)
现代防空作战离不开各类的雷达,而对雷达斗争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硬杀伤,另一种是软杀伤。软杀伤是相对于利用导弹、火炮等进行硬杀伤相比较而言的。雷达干扰是一种主要的软杀伤方式。对雷达进行硬杀伤是最有效,也是最彻底的方法。但要实现硬杀伤,需要各种侦察手段,发现、定位目标。但是,对于雷达进行硬杀伤不可能经常实现,就需要依靠雷达干扰,特别是有源干扰手段,能够破坏雷达的正常工作。雷达干扰可以干扰敌方的警戒雷达,破坏雷达对目标的探测,阻止敌方获取空情或者得到错误的空情。雷达干扰也可以干扰敌方武器系统的跟踪雷达,制导雷达,降低敌方武器系统的命中率。对雷达的有源干扰安装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两类,压制式干扰和欺骗式干扰。按照电子设备、目标、干扰机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分为自卫干扰、防区内干扰、防区外干扰、随队支援干扰。
米-8PP电子干扰直升机(来源:维基百科)
压制式干扰
压制式干扰通过发射信号,降低雷达处理回波信号的能力。压制式干扰一般采用噪声调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采用其他调制样式压制雷达的特殊工作模式。噪声干扰发射一种类似噪声的信号,降低敌方雷达接收机的信噪比,使之难以检测到有用的信号或产生误差,较大功率的噪声干扰会使得接收机达到饱和,完全淹没有用的信号。压制式干扰按照干扰信号中心频率和干扰带宽相对于被干扰电子设备的频率和带宽的关系,又可以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和扫频式干扰。
瞄准式干扰的信号频率与被干扰电子设备的频率相近,要做到这点非常难,只有非常熟悉敌方的电子设备并且己方拥有先进的干扰设备才容易实现。阻塞式干扰的信号带宽大于被干扰雷达接收机的带宽,雷达接收机的带宽越大,干扰机对每个频率的干扰功率就越小。用这种方式不需要掌握敌雷达具体特征参数就可以进行干扰。
扫频式干扰兼具了瞄准式干扰和阻塞式干扰的特点,通过动态扫描干扰频带,提高干扰功率的利用率。当频段覆盖目标雷达的工作带宽时,扫频式干扰具有较高的干扰效能。但是对连续波雷达而言,一些雷达信号脉冲不会受扰,雷达可以接收一些回波信号。对于脉冲雷达则要求干扰机的扫频频率大于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扫频速度也不能过快,低于雷达系统的反应时间了就不能产生效果。
AN/ALQ-99电子干扰吊舱(来源:维基百科)
欺骗式干扰
欺骗式干扰利用干扰设备发射或转发与目标的反射和信号或敌方雷达的辐射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假信号,使受干扰雷达的信号处理器对目标位置或速度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常用的欺骗的干扰有角度欺骗、距离欺骗、速度欺骗和混合干扰。
角度欺骗通过发射一种模拟敌方雷达角度信息的信号,破坏雷达的角跟踪,角度欺骗可以通过倒相干扰、倒相方波干扰等方式实现,倒相干扰是一种专门针对圆锥扫描体制的雷达。
距离欺骗主要有两种,距离波门拖引和距离波门牵引。距离波门拖引通过增大功率和拖引极小的脉冲间隔转发敌雷达脉冲,延迟回波信号脉冲到达敌雷达显示器的时间,使雷达距离跟踪电路得出的目标距离比实际大得多。距离波门牵引主要针对前沿跟踪,使用脉冲重复频率跟踪系统预测后续每一个脉冲的到达时间,在回波信号脉冲到达之前发射一个功率更大的脉冲,使目标看起来正向雷达运动,雷达距离跟踪器得出的距离要比实际距离短。
速度欺骗干扰较为简单,利用多普勒原理,改变雷达回波的频率就可以造成雷达的测速误差。
利用雷达有源干扰这根看不见的“针”可以“刺瞎”雷达这双“千里眼”,为己方机群开辟空中通道,实现战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