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飞行服务站系统
编者按:近年来,航空工业上电所深入贯彻航空工业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紧抓低空空域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与中航科工、航电股份、航空工业通飞等单位紧密协同,共同成立中航空管系统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空管系统装备公司”),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公司组建工作团队也因此被集团公司授予了“狼团队奖”。
伴随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航空工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经历60年发展的航空工业上电所把“让飞行智能、简单、可靠,让天空智慧、安全、高效”作为新的企业愿景,宣告正式迈上“二次创业”新征程。用上电所所长王金岩的话说,上电所的二次创业是一场全要素、全方位的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在这场不可逆转的变革中,融入通航大势,立足自身优势,整合行业资源,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空管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将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坚持“三同”、瞄准“三高”,系统布局空管产业
随着低空空域开放推进,国家已将发展通航产业列入重点发展方向,民航局已在规划中明确“十三五”期间飞行器数量和通航机场数量增加约二倍、飞行时间增加约三倍的发展目标。伴随着我国空中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空域资源日趋紧张,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精度和空域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空管系统装备是军民用通信、导航、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简称,现代的空管系统包含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是保证通航安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
上电所选择将“空管系统装备”作为产业拓展的突破点绝非偶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电所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与霍尼韦尔公司联合设计开发了S模式应答机,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空管专业的雏形。随着自主研发的A/C模式空管应答机大批量装备部队,以及基于国际最新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ADS-B)的1090ES数据链、机载防撞系统(TCAS)、综合监视系统相继研发成功,再到承担国内首批航空服务站(深圳南头机场)和全国首家获得局方授权飞行计划申报服务的飞行服务站(重庆龙兴机场)建设,为上电所在国内空管系统装备领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大力发展通航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上电所党政领导班子积极研判外部形势和自身技术优势,认为空管系统装备属于军民共用技术产业领域,契合集团民品产业“三同”、“三高”发展原则,是实践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也是实践“研究所+”战略的试金石。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工业部门在国内空管系统装备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军品研发模式和思维,瞄准复杂系统研发领域蓝海,用全新的商业模式整合外部资源,打造产业发展共享平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蹚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在现有军民机空管业务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已经成为最佳方案。2017年,上电所针对空域管理、通航运营和空管设备制造在各业务领域,开展了空管系统装备公司模拟运营,针对未来空管系统装备进行广泛市场调研与市场开发,获得了通航机场、地方政府和基金公司的支持,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坚定了上电所领导班子发展空管产业的意志,用落实“让天空智慧、安全、高效”的愿景作为发展空管系统装备产业的决心和信念。
突破体制、创新机制,积极释放改革红利
在低空空域开放政策推动下,空管产业发展成为国内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市场竞争成为行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风险。上电所唯有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创新的前提是建立在对研究所技术优势认知的基础上,突破体制、创新机制成为未来产业发展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在过去20多年空管业务的发展历程中,上电所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成果,建立了完整的空管系统产品研发流程,通过与美国ACSS公司开展ADS-B产品技术合作与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空管系统产品研发与批量生产经验。在复杂系统研发上,通过架构方法和基于模型系统工程(MBSE)深入推进,沉淀了面向通航运营系统研发的方法、过程、工具与经验。但技术上的优势还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战略性产业资本支持已成为掣肘产业发展的短板。在集团公司军民深度融合政策指引下,上电所与中航科工、航电股份、通飞等单位迅速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通过三家单位的资本运作平台为空管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企业发展要素中,人才、技术、资本获得落实。但如何突破体制、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关键要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上电所在事业单位体制框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电所领导班子也清醒地认识到,不解决长期羁绊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无法在市场的竞争中走得更远。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自断退路,脱离现有体制机制,打造完全市场化的职业团队,成为上电所公司筹建团队的共识。上电所副所长习铮第一个站出来愿意接受创业的挑战,一批原上电所优秀中层干部王彬、徐丁海、陈劲松、朱丽军等同志纷纷响应,愿意放弃事业编制、干部岗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投身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创业。创新创业总是伴随着曲折和风险,放弃稳定的干部身份、事业编制和熟悉的工作岗位,是一次艰难的人生选择。他们愿意拿出为数不多的积蓄作为现金入股,把个人的事业、前途与未来空管系统装备公司捆绑,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航空报国热情,体现了对空管事业的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通航产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也体现了上电所人的自信、执着与担当。
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创业团队正式组建,困扰公司筹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都迎刃而解,一种新的企业股东组成结构正式诞生。上电所及其下属子公司埃威航电以非货币资产(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出资,中航科工、航电股份、通飞分别以现金形式出资,核心团队以现金形式持股,航空工业一家空管系统装备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即将扬帆启航。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了传统事业单位的思维惯性,全面打通了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的纽带,利用研究所人才与技术优质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实现与空管系统装备产业市场的对接,大大激发了创业团队的热情和创造力,研究所作为技术孵化大本营,成为实践“研究所+”战略的重要突破。相信创业团队的选择,他们必将成为上电所技术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先锋队,成为航空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战场的生力军。
技术引领、凸显优势,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技术与人才是空管系统装备公司的核心优势,如何发挥企业长板效应、持续扩大技术优势,将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上电所作为未来空管系统装备公司的技术大本营,立足国内空域开放需求,与国际先进空管架构对接,开展未来空管架构研究自主创新活动,全力支撑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发展。为解决全球性空域管理问题,美国启动了下一代空中交通运输系统(NextGen)计划,欧洲统筹启动单一天空实施计划(SESAR),中国民航启动航空系统升级(ASBU)发展与滚动实施策略,目标是按照国际民航组织规划,到2025年建成以星基为主的全球通信、导航、监视与高度自动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新一代空中交通体系。
在中国航空研究院主持下,上电所作为中方研究主体,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展开了《先进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概念与技术研究》的课题合作,共同探讨先进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概念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研究中国空中交通运行现状和运行效能及流量管理策略在中国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在与欧盟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四维航迹管理概念与技术研究》课题,探讨基于四维航迹的运行概念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研究航迹管理策略的应用效果,及空地协同数据链技术以及机载飞行管理技术在四维航迹中的应用。这些国际合作加深了公司对国际空管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解,明晰了现有空管技术产品与下一代空管概念的差距,为新一代空管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参考。空管系统装备公司通过上电所空管架构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步工作、共享研究成果,帮助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参与国内低空空域行业标准制定,引领国内低空空域管理与通航运营服务的发展。
面向未来,公司将在现有军民用产品和市场基础上,利用上电所在军民机航空电子系统、无人机指挥控制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领域中逐步积累的复杂系统研发能力,将“纵向综合、横向集成”作为主要价值创造点。坚持“立足军用航空、大力拓展通用航空、积极参与民用航空”的发展思路,以空域综合管理、通航运营服务、空管设备制造为切入点,从为用户提供产品服务,向为用户提供“产品+功能”服务拓展,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产品+功能+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的发展目标。
转变思维、直面市场,努力赢得商业成功
从传统军用航空跨界进入通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空管市场,服务用户范围的扩大使得空管系统装备公司面临着极大挑战。传统军用产品研发与交付得益于军方完善的论证和验收体系,全程负责产品研制要求提出、研制试验监督、定型验收等过程,使得供应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产能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通用航空市场尚不成熟,需求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对产品经济性要求,使得传统军工企业难以适应。在产品竞争中,面对国外企业的技术、质量、成本优势和服务模式,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唯有不断转变思维模式,找准产品工程开发、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等着力点,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低空空域管理与通航运营服务系统具备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典型特征,兼具系统性强、安全性高、关键技术难等特点。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在捕获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面向复杂系统的基于模型系统工程(SoSMBSE)能力,借鉴已成熟的民航空管运营体系经验,创新空域管理和运营流程,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满足通用航空低成本、方便、快捷需求,提供低空空域管理和运营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努力成为国内“智慧天空”的引领者。抓住国内低空空域开放、空域综合管理改革等战略契机,以机载综合监视系列产品为突破口,立足军民机发展需求,契合中国民航航空系统组件升级(ASBU)发展与实施,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扩展产品谱系、扩大市场份额。紧密结合国家通用航空体系发展规划与路线图,规划符合通用航空发展需求的新型产品体系,建立综合化、智能化的空管监视体系。利用集团品牌优势,通过集团公司通用航空产业在通航机场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拓展政府市场,逐步建立起市场营销及售前、售后服务体系,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
搭建平台、合作共赢,构筑和谐产业生态
为了落实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深化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航空工业近期发布了《军民融合产业拓展指南》,明确要求上电所积极向空管装备领域衍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通航运营保障、无人机监管为重点,以自动位置相关监视(ADS-B)、北斗卫星导航、复杂任务系统研发等为重点,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空域运营保障系统,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低空空域及通航运营服务的整体方案提供商。同时积极向军、民空管领域拓展,培育空管装备、系统能力,形成集团在空管系统装备领域新的增长点。公司有责任充分集聚集团公司通用航空及空管领域优质技术与产品资源,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与集团内相关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打造空管系统装备品牌,快速做强做优做大通航及空管产业。
为了落实集团战略,促进空管系统装备产业持续发展,空管系统装备公司通过“平台化”战略,主动对接各方资源,打造集团空管系统装备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标准引导产业规范化发展。未来空管系统装备公司作为集团共享产业平台,将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吸引集团相关研究所、企业参与到产业平台建设,建立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产品丰富、服务完善、经营业绩快速提升的平台型企业。在行业内充分利用中航科工在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公司做强做优做大。模拟公司通过一年时间的运营,空管系统装备公司已初步掌握了同行市场需求,规划“1个信息化平台+N个智慧机场+X架通航飞行器”的低空空域管理与通航运营服务保障发展模式,构建网络化信息交互系统,有效避免通航产业单点化、小规模、低水平发展格局。面向未来,基于“互联网+通用航空+人工智能”模式创新,依托通用航空大数据搭建运营平台,将逐步形成空域管理、飞行保障、情报数据、气象服务、通航作业、航材维修、行业资讯与广告等通用航空大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立足通用航空,面向军民航空,空管系统装备公司携手兄弟企业与研究所,按照“三同”“三高”原则,培育空管系统、空管装备领域新的增长点。
(航空工业上电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