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信息时代战争的本质泛化了吗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当前,国际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与对抗,虽然可称为各种各样的“战”,但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只有在战争时期,这些领域的对抗与战争并存,并且服务和服从于战争的目的时,它们才会成为战争的一个方面。把一切社会斗争现象都看成是战争现象,把一切斗争形式都看成是战争形式,必然混淆战争现象与非战争现象之间的界限,现实是人们并非时刻生活在战争的海洋之中。

在当代,信息化战争这一新的战争形态登上历史舞台。有人认为,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不仅是政治的继续,而且也将成为非政治群体谋取利益,显示其存在的一种手段。从战争发动者看,除了国家和国家集团外,恐怖组织、民族部落、贩毒集团及犯罪团伙均可能发动战争,甚至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个人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动一场特殊战争。也有人提出,在信息时代,军事、政治、经济以及科技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得交战双方围绕战争而展开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异常激烈,经济制裁、外交斡旋、武器禁运等非武装斗争形式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被纳入了战争范畴。还有人声称,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化战争模糊了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的界限,人们将时刻生活在战争的海洋之中。总之,在一些人看来,随着战争主体和战争内涵的扩大,战争的政治本质泛化了。其实,战争的本质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信息时代的战争并没有消解战争固有的政治属性。在信息时代,尽管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军事对抗的面目,但战争仍然是达成政治目的的最高斗争形式,仍然是流血的政治。信息时代战争主体的扩大,并没有否定战争是为某个阶级或国家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我们看到,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武器高精度、强毁伤、超视距等特性,加速了战争进程,减少了拥有高新技术武器一方的伤亡及战争的附带伤亡,从而刺激了某些国家利用战争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欲望,强化了战争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的功能。当前,国际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与对抗,虽然可称为各种各样的“战”,但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只有在战争时期,这些领域的对抗与战争并存,并且服务和服从于战争的目的时,它们才会成为战争的一个方面。把一切社会斗争现象都看成是战争现象,把一切斗争形式都看成是战争形式,必然混淆战争现象与非战争现象之间的界限。

信息时代的战争并没有消解战争固有的暴力属性。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到来,有人认为,随着信息战、网络战、心理战、媒体战越来越突出,战争开始“软化”“慈化”了,战争越来越“文明”了,暴力性将不再是战争的突出特征;信息化战争可以以不流血的方式进行,将由硬打击转为软毁伤,由血与火的搏击转为精神、意志和智慧的角逐。众所周知,战争不仅有暴力手段,还有非暴力手段。在战争中,暴力手段与非暴力手段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虽然暴力手段有赖于非暴力手段的配合与支持,但非暴力手段必须以暴力手段为支撑,武力对抗、暴力对抗始终是达成战争目的的主要方式。冷战后发生的几场战争,没有一场不表现出激烈的、残酷的暴力对抗。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仍然是流血的政治,离开了对抗,离开了暴力,就不成其为战争。

信息时代的战争并没有消解战争固有的军事属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战争的军事本质时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当代战争作为一种初级形态的信息化战争,虽然是一种有限的、可控的战争,但主体上依然是使用武力迫使敌人服从自己意志的暴力行为。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心理战,结果并未分胜负,双方最后还是要在战场上进行较量。当然,今天军事上消灭敌人,主要是指解除敌人的武装,使之丧失战斗力、抵抗意志,而不是简单地消灭敌人的肉体。

信息时代的战争并没有消解战争固有的利益属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对战争本质认识的深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政治背后的经济,从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寻找战争的根源与动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战争这一社会现象仅仅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从根本上说,是“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暴力最终根源于经济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在战争根源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对抗是战争产生的直接根源。虽然私有制和阶级是战争产生的一般根源,但私有制和阶级并不等于战争。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交往矛盾只有从非对抗性矛盾发展为对抗性矛盾,并且这种对抗性矛盾运用一般的和平手段再也无法解决时,才最终演变成战争。

信息时代的战争并没有消解战争固有的强权属性。以压迫、掠夺和控制为目的的霸权逻辑和强权政治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在当代,亨廷顿把战争的原因归结为“文明”或“文化”的冲突。然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些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有的霸权国家在不断地为其对外扩张寻求战争缘由和代理人战争。霸权主义挑动战争、推行强权政治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攫取和控制别国的资源与市场,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借口是南联盟国内的民族与人权问题,提出“人道主义干涉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萨达姆的独裁统治、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在当代以及今后相对长的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私有制仍将存在,大小霸权主义则是私有制政治的衍生物。2003年3月,美国不顾绝大多数国家反对,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具有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特征。(许炎傅婉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