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谢良平:军工技术转化“高端民品”乃国企所长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光明网讯(记者 毕孝斌) 11月24日,2017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西安赛区)进入到了决赛阶段。赛前,记者来到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618所),采访了该所研究员谢良平。

目前,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在许多方面,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属性。比如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通信、机械加工、军事工业、食品、医药、海洋工程等各重要行业,都可以亦军亦民,而且都处于领军地位。

因此,中央企业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中,具有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企业能否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最终形成国家的战略威慑力,对于军民融合战略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军民融合战略提出以来,618所在“军转民”方向持续发力。作为“军转民”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谢良平见证了军民融合战略为军民双方所带来的重大利好。

“你应该知道最近很‘火’的‘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那里面整套飞行导航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618所提供的。”2017年10月26日,AT-200无人机首飞成功。其凭借着“成本低”、“易保养”、“大载荷”等特点,未来将在物流领域大有作为。在谢良平看来,研制类似于AT-200的“高端民品”,正是十大军工等央企单位所擅长的。在未来,军用技术的民间应用也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何定位于“高端民品”?谢良平答,“‘军转民’在技术转化上比较容易,难就难在如何在保障产品质量和技术指标的前提下控制住成本。因此,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民品,军工企业可能反而做不过民用企业”。

一方面,国企享受了军民融合带来的红利;从另一方面看,军民融合战略也为国企制造了一定压力,倒逼国企进行相应改革:如何与市场相互协调、保证在资本冲击下“初心依旧”;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在大背景下突出国有企业的核心价值……如此看来,无论是“民参军”还是“军转民”,都会在发展初期的经历必然的“阵痛”。走过“调整期”,军民融合战略将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造力,也必将使“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中更上一层楼。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