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毕孝斌) 2017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正在进行中,截至目前共有50个企业团队顺利晋级复赛,展开下一轮的角逐。以无人智能装备为参赛主题的希德电子在比赛中表现优异。作为晋级队伍之一,他们此刻正以高昂的态势向前挺进。
作为业务横跨无人平台、雷达、光电、通信、导航等领域,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军民融合企业,希德电子近年来发展较为稳定,产出了一批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军民融合产品,例如:共轴双旋翼飞翼布局,能够在有限空间自动垂直起降,高效悬停和高效巡航结合的“朱雀”无人机;可单兵携带、筒式发射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蓝鹭”、低空“低小慢”目标探测及防御等。
对于军民融合道路的探索,希德电子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大赛开始前,记者专程来到希德电子北京办事处,采访了希德电子董事长张恒。
希德电子董事长张恒
转型的契机:政策引导+技术沉淀
希德电子曾是一家专精于军事技术研发的“对军企业”。原本从没想过将窗口开向民用市场的他们,在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提出后看到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巨大机遇。政策的鼓励与引导对转型之初的希德电子形成了极大的助推力——除了市场条件得以放宽外,先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也有了重要保障。
政策的鼓励与引导属于军民融合转型外部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之外,企业本身的积累也是促使转型的关键所在。
“随着军事技术不断成熟、深化,并有了国家政策产业引导,我们才逐渐把军事领域里沉淀出的技术进行了民用的产业化,而逐渐走上了军民融合道路。”在对话中,张恒强调了技术沉淀在希德转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军民融合”避免了技术的浪费
作为军事企业,希德电子深知军事技术研发的特点:周期长,门槛高。而绝大多数军事技术均可以通过转化在民用领域再放光芒。“军事领域中研发出的技术如果仅用于军事领域,就没有把该技术的价值完全的体现出来”张恒说。
希德电子通过“军改民”提高了技术的利用率,在投入相同研发成本的情况下,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军民融合转型对相关企业的利好远不止于此。张恒还表示,“两条腿走路”可以使企业的步子迈得更大,跑得更快。在此基础上,企业涉足的许多产业可以进行集群化与规模化发展。
“融合”需理智,更要敢于尝试
谈到企业在军民融合道路上的转化,已是“过来人”的张恒及其所在的希德电子拥有许多经验与教训。对此,张恒的经验是:企业在进行军民融合转化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宏观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晰实现途径与方法;其次,在转化过程中要大胆尝试——既包括技术攻关的尝试,也包括企业结构治理、及市场运作的尝试等。
希德电子就曾在不断尝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研发策略:631原则——即60%的研发人员按照企业既定的研发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完成计划攻破难关。30%的研发人员需把创新技术进行工程化转化,提高产品的工程化的可能性和实用性。而最后10%的研发人员主要从事一些前沿技术的探索性研究。
这样的策略使得整个研发团队有了一个混合规划,既能够满足现在研发的当前问题,又能够抓住今后的发展趋势,还能够保证两种技术更好地进行工程化融合。
“在军民融合这种大背景下,我想一定会催生出很多很伟大的企业,也会出现很多新的业态,同时也会把很多创新性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甚至会带来人们习惯的改变。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觉得企业既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也需要在关键技术上坚持不断地进行创新。”张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