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敢于“吃螃蟹” 勇当“领头雁”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敢于“吃螃蟹” 勇当“领头雁”

——中科创星打造“硬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侧记

秋末冬初,古都西安迎来一场“硬碰硬”的角逐。11月7日,2017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西安赛区)在西安正式启动。

在西安,“硬科技”是一张耀眼的名片。何谓“硬科技”?“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它们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革命性技术。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调研视察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科创星展位时,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理念,总理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记者见到西安光机所产业处副处长李燕,她为我们介绍了硬科技以及中科创星的发展历程。

善经营 建成一流发展平台

这几年,李燕作为西安光机所少有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西安中科创星的建设发展中。她认为,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难题一直是困扰经济持续提升的大难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西安中科创星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科技产业化团队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其有效实践,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有益探索。中科创星目前已完成投资孵化企业200余个,引进海外高端创业团队70余个,新增就业6000人。

李燕介绍说,中科创星打造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模式,为在孵企业提供财务法务、人才招聘、科技项目申报、品牌宣传推广、知识产权管理与培训、投融资对接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打通资本、研发、技术、市场、渠道等环节,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而数百项创新成果逐渐成为行业“领头雁”——

中科微精,致力于高端激光超精细微加工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代加工服务,填补了国内工业化飞秒激光微细加工装备空白。

必盛激光,拥有一支在激光工业加工、激光熔覆设备配套改造以及合金粉末研发方面经验丰富的技术队伍,在汽、电力、煤炭、冶金、铁路、航空等行业应用广泛。

反无人机安防系统、智能化飞控技术及无人机、卫星任务规划及指令加工系统……一系列紧跟国家重大工业发展步伐的“脚印”,描绘出西安中科创星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

“身处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任何时候都要把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李燕说,“我们很多项目在国内都是首次。”“什么是首次?就是风险最大、责任最大,但是面对更高的要求,中科创星已经做好了准备。”

会推广 营造创新思维理念

作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领域已成为投资热点。2012至今,国内投资军工项目的金额总量约200亿元,涉及军民融合企业超500家,其中2016年军工融资金额约51.7亿元,为2012年的2.2倍。

由中科创星发起成立的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通过多方共建“军民融合研究院+企业+产业园+智库+军民融合基金”平台体系的核心单位,研究院定位于军民融合相关产业技术领域,致力于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打造集国家军民融合智库、军民两用前沿技术布局和研究,创业投资、孵化及系统集成创新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首批成立商业航天元器件研发与运营中心、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中心、无人机核心系统研发中心 、武器装备信息化中心、水下航行器探测与通信中心五个研发中心,储备了十余个尖端产业技术领域项目。

在“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的助力下,西安中科创星力争在3至5年内,布局尖端科技前沿军民融合项目50个以上,实现投资孵化军民融合企业100家以上,培育上亿规模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过10家,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光明网记者 金赫)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