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网络媒体国防行】追忆蔡一清烈士——让美国将军竖起大拇指的潜艇艇长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7月25日,记者跟随着“国防行”记者团来到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进行深入采访。刚进入营区,一块写着“学习一清精神”的标语牌映入眼帘,格外醒目。“太可惜了。他是我接触过最优秀的艇长。”提起蔡一清,认识他的战士没有一个不扼腕叹息——2007年,优秀的潜艇艇长、年仅34岁的蔡一清为了营救战友不幸牺牲在了战斗岗位上。10年过去了,让我们怀着着深深地思念之情,一同走近这位光荣的海军战士……

蔡一清烈士

  梦想起航

  蔡一清,江苏阜宁人,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

  驾驭潜艇驰骋大洋是他从小的梦想。1991年夏天,蔡一清高中毕业,军人家庭出生的他放弃保送名牌大学的机会,径直迈进海军潜艇学院的校门,从此开始了短暂却又璀璨的军旅生涯。在潜艇学院的四年,蔡一清一直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我从没见过这么爱学习的兵!”蔡一清的战友张海龙清楚地记着,“他甚至连打篮球的间隙都不放过”。“学习狂”蔡一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连续三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这个殊荣也是海军潜艇学院建校以来的唯一。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免试”攻读研究生,而是直接下到了自己深爱的潜艇中,正式成为了一名潜艇兵。为了尽快掌握新型潜艇的内部构造,他爬舱底、摸管路、练封舱。密密匝匝的管路和电缆,他一根一根地走;上千个阀门,他一个一个地摸,他手绘的战术训练模拟图达900多幅,铺开来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正在潜艇中指挥“战斗”的蔡一清

  时刻备战

  2007年2月,凭着过硬的素质,蔡一清走上了315潜艇艇长的岗位。“既然成为了一名艇长,就要时刻准备着打硬仗”蔡一清总是在心中这样勉励自己。从那时候开始,蔡一清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出海,他都不到休息室休息,而是到声纳室,把两个椅子一拼,蜷在上面就睡。很多战友不理解,请他进休息室休息,而他摆摆手说,在这睡,外面出现什么情况都能在最短时间内都能快速掌握,能在最短时间内能投入战斗投入指挥。

  2007年9月,蔡一清牺牲的前一个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马伦上将访问中国,315艇承担接待参观的任务,这也是新型潜艇首次向外国海军最高将领开放。参观从艏舱到艉舱,蔡一清始终陪在马伦身边,对马伦的提问对答如流。

  参观中,一处隐蔽的管线引起了马伦的注意。在马伦的印象里,那处一直是潜艇维护的死角,他将手伸到管线背面摸了一下,再将手拿出来时他惊呆了:只见自己的手套依旧洁白如初,一尘不染。

2007年9月,蔡一清陪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麦克马伦参观315艇

  在参观的最后一刻,马伦还意犹未尽:“中校先生,这里所有的管路和线路你都知道它们的用途吗?”“是的,将军,这是一名艇长的职责。”蔡一清自信地回答。

  潜艇兵出身马伦对潜艇自然十分了解,他似乎还想“刁难”一下蔡一清。他忽然把手指向一条线路,像是故意要考考他:“在允许的情况下,你能告诉我这条线的用途吗?”“当然,这条线路长25米,承担14台设备的供电。”说完,蔡一清一个不漏地把14台设备的名称说了出来。

  马伦当场惊叹:“阁下是我见过的最熟悉自己潜艇的艇长!我相信,中国海军在大洋上也是一流的。”说着,便向蔡一清竖起了大拇指。

蔡一清正在检查艇内管线情况

  命陨大洋

  2007年10月19号上午,在顺利通过连续19个小时的全训考核后,315号潜艇艇长蔡一清率领全体艇员架艇返航。他清楚的记得,就在刚刚的训练中,艇体被类似于渔网钢缆的巨大异物剐碰。想到这里,他要上去看一看。

  他知道,自己身为一艇之长,有责任主动上、带头上。面对隐患,他必须要认真排查,他要对整个315艇战士们的安全负责。潜艇上浮后,蔡一清打算带领着声纳班长陈晓刚从舰桥侧门前往上甲板观察潜艇受损情况。

  蔡一清踏出315艇时,只见骇浪滔天。

  为了安全起见,他先将保险绳挂在了扶手栏上,再缓步移向受损区域。陈晓刚则跟随着蔡一清走出舰桥侧门,谁都没有想到,不幸就发生在这一刻。

  在陈晓刚刚刚离开侧门的瞬间,恶浪突然袭来,陈晓刚没有控制好平衡,脚下一滑,跌下船舷。而这时,蔡一清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失去控制的陈晓刚。扶手栏杆不仅承受着两个人的重量,还饱经大风与巨浪的摧残,终于栏杆不堪重负,折断了。眨眼间二人被卷入海中,消失了。

  315艇的官兵们见状奋力抢救,然而无情的大海最终还是夺走了蔡一清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

315艇的战士们正在祭奠蔡一清

  万里海防重任擎,何期罹难丧精英。

  忠魂依旧潜深水,浪谷波峰驾巨鲸。

  10年后,当记者站在北海舰队的港口,向着蔚蓝的大海极目远眺时,似乎还能够看到蔡一清烈士在艇上战风雨,挽狂澜的英姿。而他也一定会面带笑容,在远方回望着我们——望着一个正在飞速崛起的中国,望着那支让他刻骨铭心的人民海军。(光明网记者 毕孝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