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揭秘驻港部队护卫舰高强度训练:人均瘦3斤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周汉青 姜博西

  驻香港部队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履行防务,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完全靠“摸着石头过河”。

  踏平坎坷成坦途。驻香港部队20年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历史——首次组织武装直升机港内实弹打靶、首次组织军舰跨区远航训练、首次组织防空营千里机动打靶、首次走出国门参加联演……

  这一个个“首次”的实现,让驻香港部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战斗力有了质的跃升,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香江卫士”联合军演。易定摄(资料图)

  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想事、谋事、干事——

  目光紧盯明天,敢想敢干敢担当

  2015年5月,驻香港部队某舰艇大队首次组织护卫舰编队进行跨区远航训练。

  舰艇连续72小时高强度航行,协同歼击机开展防空训练、协同潜艇进行攻潜训练、协同直升机开展着舰训练,舰炮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射……制订训练计划时,该大队决定大胆创新训练形式。

  有人担心,首次进行跨区远航训练已属不易,还要开展这么多风险系数高的课目,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平时不把锋刃磨利,打起仗来就难以取胜。”舰艇编队指挥员马振界的话语掷地有声,“如果遇事一味‘怕’字当头、‘稳’字作祟、‘等’字作梗,四平八稳不进取,守摊度日不作为,部队发展和战斗力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终,训练计划全票通过。那次训练,90%以上官兵晕船呕吐,人均瘦了3斤,但计划设定的所有训练课目都如期完成,各级指挥员组织筹划、作战指挥能力和艇员协同配合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创新需要担当精神,不惧风险、不畏失败。正是这种可贵的担当精神,让驻香港部队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想事、谋事、干事,走出了一条具有驻军特色的创新之路——

  驻军实行轮换交流制度,“动”中抓建特点突出。面对部队基础难打牢、一流标准难保持的现实问题,他们把加强基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来抓,摸索出“接力搞建设、持续打基础、分类抓帮建、反复抓落实”的经验,不断积蓄部队长远发展的后劲;

  针对驻军重要敏感部位多、防范难度大的实际,他们探索出“重点目标全方位防卫、手机网络全时域监控、执勤枪弹全地域跟踪、外出人员全过程管理、进出海关全员额检查”的管理办法,驻军20年20余万台次车辆和80余万人次进出香港无一起违规违纪事件发生;

  适应两种制度、两个市场和三军合成特点,他们创造性构建“一体化保障、集约化筹措、标准化供应、规范化管理”的综合保障体制,坚持财经管理集权、物资供应集中、医疗服务集约、运输保障集效、营房管理集成,闯出了一条三军联合保障的新路子。

  6月6日,驻香港部队“惠州舰”“钦州舰”和3架直升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上和空中进行联合巡逻。(资料图)

  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

  服务备战打仗,创新始终聚焦战斗力

  香港大鹏湾海域,风力5至7级,浪高涌急。

  今年3月20日,驻香港部队某舰艇大队轻护舰编队迎风破浪航行。一路上,“敌”如影随形,战斗警报声此起彼伏,扩音器里不断传来作战指令。

  48小时联动演练,舰员们汗流浃背,高度戒备,多课目不断穿插,分更次、小编组、单平台训练持续进行。

  这次海上训练,他们聚焦战斗力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训练背景由“虚设情节”向“紧贴实情”转变,训练时间由“集中训练”向“全时训练”转变,训练内容由“逐项轮训”向“急用先训”转变,训练标准由“关注指标”向“追求实效”转变,参训官兵绷紧随时战斗这根弦,部门协同、舰员配合和指挥员指挥的能力经受了极大考验。

  创新聚焦战斗力,才能增强制胜力。军队的一切创新成果,都要用是否增强了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来检验。正是依靠创新驱动这个有力抓手,让驻香港部队战斗力稳步提升。

  5月10日,晨曦初露,正在驻训的某航空兵团防空营阵地上警报骤响,扮演蓝方的“来犯之敌”不是别人,正是该团飞行二大队的飞行员们。

  实战化对抗是战斗力的“磨刀石”,更是战法创新的“砺剑台”。对抗中,双方使出浑身解数,杀得难解难分。对抗后,双方坐在一起研究得失,总结战法利弊,形成了“验证-总结-完善”的战法创新闭合回路。

  通过积极探索“背靠背”互为对手的兵种对抗训练新模式,该团将训练往实战上靠,把官兵往“绝处”上逼,不断检验、改进攻防战法,交替掩护等8套新战法通过检验,官兵攻防能力得到提升,能打胜仗的底气越来越足。

  创新,一切为了战斗力。从公开组织“香江卫士”系列联合实兵演习,到走出防区跨出国门参加联演联训;从开展模拟化训练让官兵在战争实验室中学习战争,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助力三军联合作战;从战法创新集训,到实战化砺兵……驻香港部队紧紧抓住用好创新驱动这个强劲引擎,将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创新的“准星”始终瞄准战场,不断砥砺胜战能力。

  2016年7月1日,驻香港部队在昂船洲军营组织“军营开放日”活动,仪仗队走过观众席。周汉青摄(资料图)

  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激发官兵锐意创新勇气——

  调动官兵潜能,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提起某航空兵团特级飞行员钱素强,驻军官兵无人不知。

  参加过建国60周年阅兵等大项任务的钱素强,独立摸索出了飞机速度、射击高度、俯冲角和瞄准点的实弹打靶方法,总结出了稳定编队飞行的“图案标识法”、快速集结形成编队的“侧滑修正法”等创新成果。

  “只要我有想法,单位就给平台。”谈起自己热衷创新的动力,钱素强将其归功于驻军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的良好氛围。

  创新,重在实践,其要害是一个“创”字、关键在一个“众”字。20年来,驻香港部队充分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推动创新、支持创新、引导创新,他们结合战略战役集训、作战问题研讨和年度演训等活动,深入研究形成了50余项成果,成为提高驻军实战能力的加速器。

  在驻香港部队,不仅领导机关带头推动创新,而且在部队上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被官兵们亲切称为“金手指”的某航空兵团助理工程师张国辉,创立的“发现故障-分析故障-排除故障-总结故障-登记故障”一整套装备故障排除模式,有效保障了装备完好率和出动率。

  被誉为“兵专家”的某舰艇大队四级军士长彭庭献,总结创新的“三要三还要”学习训练方法,助力官兵提前具备独立值更能力。

  被称为“驻港精兵的摇篮”的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教导团,发动官兵全员创新,摸索出“五三组训法”“二十四字指导法”“三步代职法”等组训方法,不断夯实了部队训练基础……

  浓厚的氛围,激发了官兵锐意创新的潜能;丰硕的成果,彰显出实践创新的巨大能量。驻香港部队的创新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官兵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一旦被激发,就能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助推战斗力不断跃升。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