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甘许此身砺剑锋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是什么让他从零开始锐意进取探索前行?

甘许此身砺剑锋

  这是一个让李浩刻骨铭心的日子。

  那天,随部队来到西北戈壁执行接装和演习任务的李浩得知,某新型无人机当天将正式交付部队。他几乎是一路小跑来到厂房。随着集装箱的打开,无人机的各个部件逐一呈现在眼前,他的心跟着怦怦地跳起来。工人进行组装的几个小时,他的眼睛就紧紧盯着看了几个小时。组装完毕,看着眼前设计前卫、外表流畅的无人机,他不禁走上前轻轻抚摸,像在爱抚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这一刻,对于他的飞行生涯而言,也不亚于一次新生。他为此已经等了一年有余。当无人机的金属质感如电流一般导入全身,他对自己当初从零开始、投身无人机事业的抉择更加笃定。这一刻,他看到了空军无人机事业的广阔前景。

在学习掌握无人机

  李浩在学习掌握无人机。

  对于一名军人来说,在调整改革面前,既要有听党指挥的号令意识,更要有勇于作为的责任担当。一个对党绝对忠诚的军人,一定是一个敢于担当使命的军人。聆听李浩对接装情景的讲述,记者深深地被他那种创业者的激情所感染。他对空军无人机事业主动而热情的拥抱,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使命担当。

军事科技前沿

  有一种勇气叫从头再来

  那年正月初十,春节的鞭炮声尚未散去,李浩告别家人,只身一人从东北来到空军某无人机部队所驻的南方某地。这一别,亦是同过往的告别。从报到的那一天起,也就意味着辛辛苦苦飞了几十年战斗机,本已“安全着陆”,他又要“清零”所有的成绩和荣誉从头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就如刘欢那首《从头再来》中所唱的那样:“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转型之艰,犹如雄鹰换羽。李浩原本以为,凭着自己飞了30多年战斗机的丰富经验,改飞无人机肯定能够轻松上手。可一学起来,他才发现自己错了。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有人驾驶飞机的飞行经验,的确必不可少,但那只能算是一个较高的起点,要想把无人机也飞到人机合一的境界,他还必须经历一次换脑。

  操控无人机主要依靠计算机,由于年龄偏大,这恰恰是李浩最大的短板。于是,他从最基本的打开文档、学习软件开始。为了便于记忆,他把知识要点编成顺口溜,没事就念叨;晚上熄灯后,打开安在床头上的小台灯,学原理、啃数据,经常一学就到凌晨两三点。

  无人机飞行的另一个难点是飞行姿态感知,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进行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而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面前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这样形象地解释。

  正是为了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李浩几乎翻烂了《某型无人机操作手册》。我们见到了这本李浩始终随身携带的手册,上面不仅圈圈画画写满批注,还被他重新加固装订过。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随时向带教老师、工厂专家、机务官兵请教。空军某试飞局无人机试飞专家雷强曾是李浩的无人机带教老师。李浩留给雷强的最深印象就是“见面就问,而且问的都是很深的问题”。对于这位年龄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徒弟,雷强赞不绝口:“李浩并不是同批改装飞行员中最聪明的,但绝对是最刻苦、最爱学的一个。”

  对于当时已经年近五旬的李浩来说,从头学起谈何容易?我们问李浩,你这种学习钻研的动力从何而来?李浩的回答很直白:“是责任,既然组织信任我,把这么先进的装备交给了我,我就得把它学明白。”改革冲击的是利益、刷新的是观念。在改革大考面前,有没有勇气从头再来、换脑自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考验。在这方面李浩为我们做出了好样子。

军事科技前沿

  有一种担当叫直面挑战

  经过综合考察衡量后,上级决定将某新型无人机装备部队后的首飞任务交给李浩。那一天,他操控无人机在完成一系列指令任务之后,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首飞圆满成功!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一名老飞行员浴火重生般的喜悦与自豪。

  然而,试飞成功只是第一步,李浩深知,要想让无人机早日形成战斗力,必须尽快完成实弹攻击课目,参加更多实战演习。那年,上级准备安排他们在全军某演习中进行导弹实弹攻击。在全军重大演习上第一次打实弹,风险可想而知。“怎么打?谁来打?”部队领导发扬军事民主,征求大家的意见。有的同志有顾虑:“这么重要的场合,打不好怎么办?”李浩却等不及了,倏地站起来说:“我来打!”采访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部队领导感慨地说:“李浩的这一表态,为部队定下决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问李浩:你就不怕担风险?

  李浩的回答朴素却有力:“作为首批接装的无人机飞行员,我们不带头往前冲、打头阵,这个风险还要留给谁?外军无人机的发展已经领先于我们,如今只有抓住机遇、敢于冲锋、加速快跑,才能不落伍。”

  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这一任务再次由李浩主要担纲。一同执行任务的某部站长陈士勇回忆:“那一个月,为了任务准备,李浩几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51岁的人了,让他注意身体,劝都劝不住。”

  正式演习那天,李浩和另一位飞行员协同操控,无人机顺利完成一系列任务之后,向指定空域飞去。发现目标!锁定目标!导弹发射!随着一连串指令的下达,李浩和战友密切配合,导弹首发命中,一举将目标彻底摧毁!

  这精准一击,标志着某新型无人机战斗力的又一次跃升。

  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该闯的关必须闯,该抢的滩必须抢,该担的责任必须担。只要对部队建设有利,即使风险再大也要干、困难再多也要上,决不能有半点的彷徨犹豫,否则只会错失良机,贻误战机。李浩用行动告诉我们,他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军事科技前沿

  有一种责任叫倾囊相授

  多年的学徒已出师,李浩被任命为飞行教员。从学到教,角色的又一次变化,让他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新使命:无人机作为新质战斗力,是空军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自己是首批改装的无人机飞行员,而现在带教的新飞行员,必将成为无人机部队建设的种子,把他们带好,自己责无旁贷。

  采访期间,我们和李浩一同进场,一下车一位年轻飞行员就递给李浩一盒金嗓子喉宝。这一天李浩担任指挥员,他不仅要手拿对讲机,对远在数公里之外的机务官兵和近在咫尺的方舱里的飞行员同时下达数百个指令,还要对新飞行员进行带教。“说那么多的话,他的嗓子肯定又该疼了。”这个男人之间体贴入微的小细节,恰恰说明了新飞行员们对李浩辛苦付出的感恩。

  其实,如果图舒服,带教时李浩完全可以在起飞、着陆等关键时刻指点一下,然后在一旁休息,但他做不到。李浩自己也说,担任指挥员比自己飞还累。无论占场时间多长,他都要从头至尾带教到底,而且新飞行员们可以倒班,他却从不休息。也正是由于过度劳累,在3年前还拥有鹰眼般视力的李浩,如今已戴上200度的老花镜。我们也劝李浩:你就不能稍微歇一歇?

  李浩面带微笑,用慈父一般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几位年轻飞行员。“我飞不了几年了,就是想让他们早点把翅膀练硬了单飞。”看得出来,李浩如此争分夺秒,是恨不得把自己这些年的所有经验心得,全部倾囊相授。相对于自己的身体,他想得更多的是空军无人机事业的未来。

  让新飞行员肖育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航理学习阶段,李浩坚持每天批改他们的学习笔记。由于笔记大都在晚上完成,李浩就陪着他们一起学,他们的笔记在午夜12点完成,李浩就会等到12点批改,从不拖到第二天。这种言传身教,化为了大家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的巨大动力。两年来,李浩带教的新飞行员个个表现优秀,大部分已经完成改装,具备独自完成实战任务的能力。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人生需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李浩倾心带教新飞行员这份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所以我们看到他不辞辛劳而又乐此不疲,那是他在担当之中体味到的幸福和乐趣。

  (本文原载于2015年12月4日《空军报》一版,作者:刘鹏越 朱章虎)

军事科技前沿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