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蓝天的绚烂航迹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一名年过半百的老飞,在组织需要时,毅然放弃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主动请缨,矢志空军无人机新质战斗力建设,服从军队改革大局,一路开拓前行。短短5年时间内,先后经历4次转隶,跨越5个省(自治区),从家乡东北辗转东南沿海,最后扎根西北戈壁。他从北到南、从南到北、一路西行的足迹,见证了军队改革中一名老飞忠诚、担当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李浩作为指挥员,成功组织飞行百余次。杨军摄影
他,坚决听党指挥不含糊,牢记使命不懈怠,在重大选择面前,始终把党的需要和飞行事业放在第一位。
他,坚定执着追逐强军梦、飞行梦,持续把提升战斗力往前推、向前赶。
他,自觉把练就过硬本领作为第一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锤炼新技能、掌握新本领,不断提高履行新使命、新任务的能力。
他,舍“小家”为“大家”,坚持飞行事业延伸到哪里就奔赴哪里、奉献在哪里。
在面对地方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时,他丝毫不为所动,毫不犹豫选择“空军蓝”。
李浩常说:“我们是共产党员,组织让我去哪我就去哪,没啥可说的!”
他就是以这样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的平常心态,以单位叫撤就撤、叫并就并,个人叫走就走、叫留就留的服从意识,引领着自己的行动自觉。
在一次次的转隶过程中,李浩的话都简单而朴实:
——“现在空军需要无人机飞行员,部队培养了咱30年,有这个能力就该主动往上顶一顶!”
——“我服从组织安排,保证按时到达!”
——“部队在哪,我就在哪!”
——“行!没问题,让我去哪就去哪。”
就是这样,从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无人机飞行员,到随后的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再“一路西行”,李浩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坚决服从。
这就是一种把党和军队的事业高高举过头顶、把忠诚信仰深扎心中、把服从组织需要放在第一位的讲政治、顾大局的精神。
在改飞新型无人机后,李浩便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第一个换脑自新,加班加点、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他脑子里时刻都装着问题,一见到工业部门技术人员、带教飞行员就问个不停,直到把问题研究明白。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
遇到飞行故障,李浩更是时不我待,不分白天黑夜,直至问题解除,方才安心休息。
面对全新的无人机系统,李浩有着遇到问题不回避的勇气、碰到困难不退缩胆气、急难险重任务迎难而上豪气。
当高风险、高难度的大型任务来临时,李浩总是一马当先,担当重任、挑起大梁。
他说:“作为首批无人机飞行员,我们不带头往前冲、打头阵,这个风险还要留给谁?”
这就是一种担当。
李浩已经成为我军精准控制无人机第一人。杨军摄影
李浩,他从没有因为单位组建初期的艰苦条件而退缩。作为一名副师职飞行员,他可以和普通飞行员们一样住着上世纪60年代建的小平房,睡着硬板床,甚至还要和其他官兵一起排着队在室外洗漱,却从无一句抱怨,还常说:“咱们是‘第一茬人’,吃点苦是应该的,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更是对改革强军的期盼和信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每一名军人更要以严的自觉听令而从、以实的作风埋头苦干。作为部队调整改革、单位建设发展的“第一茬人”,李浩从未忘记党的教导。因为他知道,第一茬人”的作风,很可能就是这支部队今后的作风,“第一茬人”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就能创造出一心谋事业、练打赢的内部环境,为部队长远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和作风基础。
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李浩给加入无人机飞行员队伍的同志传授经验。
在他看来,工作从来不应该有“差不多”“应该是”等模棱两可的词语,对待新型无人机系统必须精益求精。
理论学习,他为了一个问题和代课老师当面争论;
日常管理,他和普通官兵一起出操、扫雪,不当“特殊人”;
处理故障,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带教学员,他逐一讲清哪个按钮用手指的哪个部位去按效果才会最佳。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李浩正把这种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本身已经化作了一种力量,鼓舞带动他的战友们,在无人机作战事业上不断攻坚克难、奋力前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李浩从改飞无人机那一刻就意识到,无人机事业的发展必须是创新的发展。
无人机的创新发展就要扭住作战问题研究、战法训法创新等影响战斗力建设的关键难题。
于是,李浩率先启动无人机理论研究,现在,李浩的办公桌上总会放着一沓研究资料,从发展规划、法规制度、理论研究到新技术验证,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沓资料包含了自己多少的心血。
面对无人机同场飞行、自主驶入驶出等作战使用瓶颈,李浩更是以探险者的精神,步步为营,善做善成,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改革强军新征程,中流击水勇者胜。
李浩的言与行,已经为我们投身于改革强军中的千千万万名官兵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光明网记者 金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