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陕西西安航天小区里散步的高大爷脚底突然一滑,却听“砰”一声,高大爷身上的小马甲变形了,下摆四周弹出个白色气囊,与地面形成缓冲,高大爷起身拍拍土,又散起步来。原来,小马甲里藏着颗“智能芯”,能在500毫秒内快速反应。这是军工企业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发的一款民用产品——穿戴式老年人跌倒防护气囊。
军民融合让高新科技不“高冷”,军工技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陕西,像航天科技四院这样的军民融合型企事业单位,已有500余家,涵盖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工业六大军工领域,形成了厂、所、院、校相互配套,较为完整的科研、试验、生产体系。
遵循现代企业发展规律,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已成为国有军工单位“转民”的共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让人、财、物、产、供、销更灵活,摆脱了制度僵化,员工的干劲儿足了,企业‘闯市场’的能力强了。”西京电气总公司企业发展部副部长陈伟表示。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军工单位累计实现民品产值2735亿多元,年均增长15.55%。
这边“军转民”,那厢“民参军”。截至目前,陕西民参军企业达60多家,15家上市。
“国际先进、国内空白、解决急需”——民营企业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定位,使其在军工领域掌握了一定话语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是目前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人类科技合作计划,其核心部位采用的尖端超导材料,近七成来自西部超导。”公司副总经理刘海明说,民企想在国防科技行业“分一杯羹”,产品必须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始终处于技术领先。
据西安市工信委军民结合推进处处长安祥林介绍,为推动产业集聚,西安先后成立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建成了三大产业基地和七大园区。目前,西飞公司、西航公司等5家军民融合龙头单位的营业收入均已超过百亿元。(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