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研发航空发动机,也要发动民企参与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我想谈点看法。”今天的小组讨论上,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委员抢先发言。

他以航空发动机举例。“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非常复杂,是我们航空装备最大的瓶颈,吴总搞的C919是设计的,但发动机也是买的。”甘晓华看了对面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委员一眼,接着说,为了更好地了解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资源,去年他带队对军工国有企业和民企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军民融合有了一些思考。

“在现有基础上,我们下一步究竟该如何提升研发水平?”甘晓华说,放眼国际,航空发动机都是举全国之力、甚至举全世界之力来研发;但从中国的体制看,飞机的研发生产主要在航空工业这个圈子里,“原来经费少,国有企业当然不愿意把活分出去给民营企业干。”

“现在经费多了,按照国际经验,应将一些项目分包出去,利用各种最先进的技术。”甘晓华说,他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民营企业掌握非常好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技术。“深圳和无锡有好几家这样的公司。”他印象比较深的是,无锡一家公司花5亿人民币请欧洲的顶级团队来进行某个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攻关。他又以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单机涡轮叶片为例,“国有企业目前的成品率大概在30%多,但有民营企业可以做到百分之七八十”。

被“点名”的吴光辉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例如,美国是实施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90%以上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俄罗斯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70%以上;英、法、以色列等国也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军地资源双向利用,大大促进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

为何在我国民企“参军”那么难?甘晓华认为,进入军工领域门槛较高,“有些民企投了很多钱,但进不来,因为需要办各种证件,他们又找不到门道”。

“目前好的趋势是国有企业开始和民企合作,但总体来说民营企业还是比较艰难。”甘晓华直言,在合作中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他呼吁,要推进军民融合必须理顺体制机制,公平对待国企和民企。

“我非常赞同甘委员的观点,”吴光辉接着说,“限制民企或民用产品进入军用的最大障碍是军工产品研制许可。”由于机构改革,此前有总装备部发放的军工产品研发许可证已停发,导致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资格许可。他建议取消军工产品研发许可证。

此外,吴光辉认为,目前军工领域所有课题都打着“秘密”二字,民企根本接触不到,应将合适的军工和高技术预先研究和研究项目向民企开放,做到国企民企平等对待。(来源:科技日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