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干货!枪林弹雨中解析二战经典冲锋枪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本图集将为您简析二战中的几种经典冲锋枪。

汤普森冲锋枪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之一,共生产了140多万支。图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汤普森M1A1型,全长810毫米,空枪重4.8千克,采用11.43×23毫米口径弹药,理论射速每分700发,供弹通常配用30发弹匣,有效射程50米。小图为美军士兵使用汤普森冲锋枪打靶。

汤普森冲锋枪是以美国“自动武器公司”创建人之一的约翰 汤普森将军命名,实际上该枪由其设计小组中的O V 佩思和T H 奥克霍夫于1920年设计完成的,旨在为美军研制一种取代栓动式步枪的自动武器。该系列冲锋枪从1921年投产以来,一直生产至今。图为汤普森将军手持1921式汤普森冲锋枪留影。

图为20世纪20年代,典型的纽约黑帮形象,手持一把“芝加哥打字机”(汤普森1921式)。该型枪是汤普森冲锋枪首次大量生产的版本,共生产了1.5万支。但由于采用了复杂的半后座、延迟闭锁系统,再加上高质量的胡桃木制枪托、握把、前握把及微细部件制作方法困难,一把单价为225美元(同时期一辆福特汽车售价为400美元),价格十分昂贵。

图为汤普森系列冲锋枪的几种主要型号。其中从M1型开始为简化量产型,有以下改进,改用后座作用运作系统;拉机柄改为位于机匣侧面;瞄准改用固定孔式后照门;装有木制固定式枪托。由于工序简化,M1A1型的生产时间只是M1928A1的一半,成本大幅降低,到1944年2月,包括配件的M1A1单价只需45美元。

老式的1921式汤普森在部分分解后,甚至可以装入一个小提琴盒。

图为1944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英国南部试射汤普森冲锋枪。

图为德军伞兵正在检查一把缴获的汤普森M1928A1式冲锋枪,从德军兴奋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对盟军的这种主力冲锋枪十分感兴趣。本图摄于1943年,突尼斯。

图为二战北非战场,英军士兵在战斗结束后,检查德军尸体,左二士兵手持一把汤普森冲锋枪,左三士兵则正在检查一把缴获的MP-40冲锋枪。

为了满足美军对冲锋枪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厂商对汤普森进行了多轮改进,但收效有限。在阿伯丁靶场的一次对比试验后,美军发现英军的司登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件结构轻便,十分突出。在借鉴司登的制造工业的基础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1942年推出了M3冲锋枪。图为M3。

M3冲锋枪全长仅579毫米(采用折叠枪托设计),空枪重3.7千克,为保证弹药通用性,口径与汤普森相同,理论射速每分450发,供弹也采用30发直弹匣。加装固定瞄具后,有效射程为91米。由于外形独特,M3又被美军昵称为“黄油枪”(Grease gun)。图为M3的作动原理剖面图,可看出该枪的整体结构十分简单,适合量产。

M3的生产虽然只持续了3年(1943年至1945年),但产量高达70万支,由于轻便灵活,且价格低廉,战后被出口到世界各地。直到现代,仍能看到其活跃在全球不同的角落,图为近2年,日本自卫队士兵持有M3冲锋枪参加阅兵。

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国家的军警在使用M3冲锋枪,图为刚果警察展示他的M3冲锋枪,可见保养状况还不错 ,摄于2011年。

下面再来看看M3的“启蒙老师”,英军主力冲锋枪,司登(Sten) MkII。二战初期,英军并未装备制式冲锋枪,结果在面对配备大量自动武器的德军步兵时,吃了不少苦头。在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丧失大批重装备后,英军急需一批能够大批量快速生产的武器,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冲锋枪。危急时刻,司登冲锋枪“应运而生”。

“司登”由英国设计师谢波德和杜赛宾在恩菲尔德兵工厂研发完成,1940年研发成功后,命名时取设计者和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厂名称前两个字母组成,即Sten。该枪全长760毫米,空枪重3.2千克,使用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口径弹药,理论射速每分500发,采用32发横向弹匣供弹。图为司登击发脱壳作动示意图。

图为1942年5月,加拿大渥太华附近的兵工厂内,一名女工正在测试新出厂的司登冲锋枪。

看完西线盟军的主力冲锋枪后,下面介绍东线苏军的“泼弹雨”机器,PPSh-41(PP为俄文冲锋枪的缩写),又称“波波沙”冲锋枪。该枪全长843毫米,装弹鼓后全重5.45千克,使用7.62×25毫米托卡列夫弹药;理论射速每分900发;供弹采用71发弹鼓。有效射程150米。图为艺术家绘制的PPSh-41。

PPSh-41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目的是为取代结构复杂的PPD系列冲锋枪。与司登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PPSh-41也采用了大量冲压部件,十分便于大规模量产,到20世纪40年代末,该系列枪已生产了约600万支,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小图为波波沙之父——斯帕金。

图为PPD-34冲锋枪(上)和PPSh-41(下)冲锋枪的细节对比,可见两者在枪口外形、散热口数量和扳机位置等方面均有不同,PPSh-41更为完善。

据二战苏联兵工厂技工回忆,因需求大,零件大多皆为钢板冲压成形,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只要把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即可得到两根PPSh-41枪管。图为PPSh-41剖面示意图。

下面来看波波沙的“死对头”德军MP40冲锋枪(又称“施迈瑟冲锋枪”),该枪全长630毫米(枪托折叠时),空枪重3.97千克,使用9×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药,理论射速每分500发,供弹采用32发弹匣,有效射程100米。图为艺术家绘制的MP40。

与前面几种成功冲锋枪一样,MP40的设计理念中也包含了便于量产这点,主要部件由钢片压制成,木质枪托由钢制折叠式枪托代替。全枪没有复杂工艺,可在一般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虽便于量产,但其仍兼具德制武器射击稳定性好,精度高的优点。小图为MP40之父-德国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海因里希沃尔默,他的作品还包括MG34机枪。

MP40的优点还包括枪身短小,便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使用。图为MP40冲锋枪彩色剖面图。

除了上述几种著名冲锋枪外,二战中,实际还有几种冲锋枪也有较高的名气,限于篇幅,只简单列举下。图为PPSh-41的“借鉴原型”——芬兰1931式索米冲锋枪。

二战中,日本在中国战场领教过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厉害后,也曾效仿德国MP-34冲锋枪研发过一种百式冲锋枪,但由于日军战术思想落后,认为步枪比冲锋枪打得准,且重视传统刺刀白刃战,最终并没有批量装备百式。图为游戏中的百式建模。

图为法国在二战初期大量装备部队的MAS-38冲锋枪CG建模,据称性能不俗,但在法国沦陷后,“自由法国”抵抗组织主要使用美军汤普森冲锋枪,之后鲜有这种冲锋枪的记录。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