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宝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1、您觉得,遥感大数据在“一带一路”的应用主要凸显在哪些方面?
遥感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方便地应用在区域性生态环境安全、灾害风险、城市发展等领域,特别是对水资源监测、粮食安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发挥着独特作用。“一带一路”要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潜力,空间技术借助其客观、快速的“统计”优势,可以先行。空间技术不仅有跨国界和跨区域边界的数据获取优势,而且还有很好的长时间观测积累,这些数据可以客观地反应“一带一路”的现状及过去的发展情况,让我们作出更好的对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企业投资和未来项目开展给予支撑。
2、您认为,“一带一路” 会给卫星产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国际市场,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有设想和实施,我国的卫星产业或者说空间信息产业也有很大的优势,比如我们的高分数据,民用方面的“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以及新兴的商业遥感企业等,发展都非常迅速,这些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可以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这种契机也是行业“走出去”过程中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带路沿线地区对空间数据和卫星通讯等是有需求的,有需求就可以开展深度挖掘,我们都知道空间对地观测的数据源众多,量很大,数据特征属性也很丰富,这些特征包括地表的物理特性、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痕迹,不管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数据,都可以在遥感资料里面循序不断地挖掘出来。然而在遥感的数据当中,如何拿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非常关键,因为遥感资料信息处理不仅仅是数字图像处理,这就要求更多的企业就像细胞单元一样成为信息处理的端元,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如此一来,“一带一路”实施必将用到更多的卫星资料。
3、请您具体说明遥感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以我们的传统思维来说,一提到“遥感”,总会想到应用于环境、灾害、生态环境等几大方面,但是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明显提出了“遥感应用系统”的建设不全是针对重型客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在面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应用发展时,也可以非常轻量化,这个时候就得做出“创新应用”。在农业、工业管道监测,基础设施、灾害应急、森林监测、口岸管理、港口防卫、商业智能以及其他的一些民用大众化创新应用里面,遥感大数据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可以把遥感大数据应用于建筑工地监测、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评估、旅游、文化遗产、保险、甚至滑雪时雪道的规划管理等,让咱们老百姓也可以从遥感大数据中享受到福利,创新应用确实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丰富了遥感的内涵。最近,中科院提出构建 “数字一带一路”理念,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不仅让政府、科学家们受益,还得让更多中小型企业受益,空间信息应用变得更加大众化,这样才能打破数据和我们之间的鸿沟。
4、您对卫星产业投资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我认为,委员会成立的非常及时。现在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中小型风投公司出现,这个时候如果再不去做产业化的对接、推广以及研发部门跟产业部门的链路和沟通,整个产业场景就会显得十分滞后。所以此刻,委员会的成立和持续的推动恰逢其时。数据是没有国界的,对数据的挖掘也是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这个平台有很多优势,是不可多得的。
(来源: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杨璐茜。 原文载卫星应用微信公号,已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