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李正连:“砺剑尖兵”的胜战之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图:李正连近影。本报特约记者 陈双维摄

  关山重重,长剑引弓。

  发射“零秒”即将到来!天上,卫星不时侦察窥视;空中,电磁如雾迷缠笼罩;周遭,“蓝军”潜伏伺机袭扰……

  指挥所里,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正连指挥若定,鹰隼般的目光凝视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电磁频谱曲线、气象卫星云图、实时空情预警等信息,在多维立体战场空间捕捉火力突击的最佳窗口。

  入伍30年,从士兵到旅长,从优秀导弹号手到火箭军“砺剑尖兵”,李正连已记不清,这是他参加的第多少次任务了。他只知道,每一次实战化发射,他的使命就是带领官兵把导弹送上九天精准命中目标。

  随着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李正连走出指挥所,登上戈壁高坡迎着朝阳舒展身肢,留下一道从容自信的颀长剪影。

  仰望导弹划出的壮美轨迹,俯瞰波诡云谲的信息化战场,又一幅崭新的“砺剑图”,正在李正连心里勾画开来。

  强化战备观念,注重实案化演练,他时刻用打仗标准抓备战——

  “宁可备而无战,不可战而无备”

  子夜,刺耳的警报声打破夜的宁静。

  夜探军营,正值上级“不打招呼”紧急拉动该旅。从睡梦中惊醒的官兵,个个迅如捷豹,驾驭战车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

  “如今‘箭在弦上’已成常态,部队闻令‘随时能战’!”收兵回营,李正连脸上写满了自信。

  7年前,李正连任该旅旅长。为勘察战场机动路线,他改坐汽车报到。新官上任,他带给官兵的“见面礼”不是激情演说,而是一次战备拉动:有的战士分不清警报等级,有的单位战备物资“锣齐鼓不齐”……

  “这种状态能打仗吗?”这次拉动如一记重锤,敲醒了部分官兵的“太平梦”,更叩问着这位从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旅“种子队”一路成长起来的指挥员。

  部队组建时间不长,建起一座新营盘,官兵付出了巨大艰辛。但李正连更清醒,一支部队从组建那天起,就是备战的开始,战备建设不能建而不备或建好再备!全旅军人大会上,他的话句句直戳心窝:“脑子里没有准备打仗的思想,行动上怎能做好打仗的准备?!”

  为引领全旅官兵把战备观念植入心践于行,李正连打起背包住进发射一营搞试点,逐一对战备制度及物资种类、数量、装卸载顺序等作出规范,细化到战备物资大小、重量、功能,进行模块化、标准化配套储备,使整营应急出动时间大幅缩减。

  试点结束,他又发动全旅“找茬”完善,研究制订《战备建设实施细则》,并在基地率先制订7个拉动预案。

  那年盛夏,一位将军到旅里视察,晚饭后突然问:“你们整旅轻装紧急集合,需要多长时间?”李正连一愣:当时的训练大纲只对整营整连紧急集合有规定。

  “给你们××分钟!”将军语气坚定,在场的人无不捏了一把汗。李正连风一样冲向作战值班室,警报骤然大作。

  预定时间内,全旅集合完毕!将军满意了,李正连却“不满意”:战备落实不能有“盲区”!

  备随时能战之需,李正连通过实案化演练查找战备“死角”。仅今年以来,该旅实施分队以上各类大小拉动192次。

  一次,机关送来一份战时后勤保障预案,李正连当场拨打预案上地方医院、装备修理厂等战时民用资源联系电话,见有的电话已经变更,李正连急得摔夹子:预案不实,贻误的是战机!

  以战场数据库建成为标志,这些年,李正连围绕部队担负使命任务,让所有战备方案和应急处突预案,以“全年轮换值班、循环滚动演练”方式得到常态化落实,探索的“四级”值班待战模式在火箭军部队全面推广。

  “宁可备而无战,不可战而无备!”不断发生的悄然变化,见证了该旅战备观念升级落地:一体化指挥平台覆盖所有战标,鼠标一点号令全旅;战备值班分队夜宿发射架下,枕戈待旦闻令出征;营区道路多处直角改成弧形,战车出动更迅速;野战物资消耗,由“先用后补”变“先补后用”……

  突出险难课目,训全实战化要素,他坚持从难从严摔打部队——

  “打胜仗缺什么,实战化训什么”

  驻训实弹发射演练如此进行,该旅官兵还是第一次经历——

  那年秋天,旅千人百车一路西进,刚完成铁路卸载,就接到不休整进行火力突击的战斗命令。按“套路”,野外驻训一般先安营扎寨,再进行适应性训练,实弹射击为“压轴戏”。而这次,营帐未扎,仗先开打。

  “设计者”正是李正连。旅参谋长孔强说,看似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李正连抓训练,专盯“不会”“不敢”“不愿”。

  以打仗的标准抓训练,一直是李正连坚守的训练法则。他经常告诫官兵:“能打仗是军人底线,能打胜仗才是终极目标。打胜仗缺什么,就实战化训什么,否则战时只能用鲜血来弥补。”

  2013年,部队首次奔赴高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李正连主动抬高“门槛”:不外请专家,独立组织发射;按照作战需要,全流程演练;要求全员备战,随机抽点发射单元。

  “从难从严固然重要,步子是不是迈大了?”党委议训会上,有人疑虑的,正是训练所缺的。李正连态度坚决:“战场哪有‘保姆’,从独立操作到独立发射、从实弹发射到实战发射,哪步不迈都不行,迈慢了也不行!”

  鏖战月余,李正连天天铆在阵地。当长剑刺破苍穹,他才露出胜利的微笑:这一仗,不仅实现该旅“四个首次”,还刷新该型导弹新模式发射最佳精度。

  能打胜仗,从能打仗抓起。近年来,李正连不断设置险局难题——连续部署转换、连续火力突击、变换发射阵地、变换打击目标、变换通信手段……旅实战能力突飞猛进,接连夺得基地乃至火箭军多个“第一”。

  “这个旅战斗力增量,是李正连和旅党委‘一班人’用实战化标尺量出来的,用战斗力标准抠出来的!”今年初,上级考核组如此评价。在李正连脑子里,与导弹发射相关的人、装、弹、案等要素,每天来回倒腾,他既看“有多能”,更看“哪不行”。

  “这样能打仗吗?”刚当旅长那年,他发现野外训练场缺少待机地域,部队行动、装备难躲“天眼”。李正连立即着手研究应对之策,专门请来伪装专家指导研练“隐身术”。官兵们说,小到一招一式,大到作战行动,李正连这一经常之问,如今成了让他们发怵的口头禅。

  “从‘能打’到‘会打’,关键在练指挥员队伍。”着力解决个别指挥员“五个不会”,李正连多措并举:请进来、走出去,加大指挥员信息化素质和军兵种知识等培训力度;提倡即席发言,演练一律不准念脚本,也不准背脚本;精武强能指标具体化,建立《干部追责情况登记表》……

  兵强胜一域,将强胜全局。2013年秋,上级组织军事大比武,李正连十分看重这份胜绩:自己夺得旅团主官组冠军,参谋长在旅团参谋长组折桂,机关参谋组夺得团体第一。

  组建蓝军分队,实施常态化对抗,他始终瞄准战场创新战法——

  “慑阵可倚剑锋,胜战当谋剑法”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往往“走一步看多步”。

  “棋道如此,兵道亦然。”面对全域慑战砺剑图,李正连常思考如何决胜于今日校场,更谋虑如何全胜于明日战场。

  那年,战略导弹部队首次组织旅旅对抗演练,李正连率部出征。他带领官兵成功割裂对手通信链、保障链,与对手斗智斗勇,最终险胜而归。

  凯旋回营,又逢旅跨入军事训练一级旅行列。李正连却没有和官兵互相庆贺,而是在复盘演练中审视检讨:钝刀亦可杀人,强者相遇克敌制胜,比的不仅是剑锋,更是剑法!

  其实,这是李正连多年砺剑心得,只是在此次对抗中,又一次被验证。

  “作为战略导弹部队,必须主动构设复杂电磁环境、特殊地理环境和极端天候条件、现代战争夜战夜训的‘四难’条件来锤炼战法训法,以实现‘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

  正当李正连勾画磨砺剑法“蓝图”之时,一纸命令将他调到火箭军机关,专司研究作战训练问题。期间,他的许多“想法”付诸实践,参与筹划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首支“信息化蓝军”,组织了首次红蓝对抗演练,探索总结出“三步四法”对抗训练模式。

  一年半后,李正连再次回到该旅,迫不及待以“新剑谱”磨砺剑法。李正连提议依托教导队组建蓝军分队,添置无人机、干扰器等信息化设备,常态化开展对抗训练。

  “左手打右手”,有官兵以为不过是“做做样子”。几个回合下来,才发现是“误判”——安营扎寨忙到半宿,人没上床便接到“宿营地暴露”通报;待机地域,“遭敌核袭”说来就来,“核爆”模拟车还能释放催泪瓦斯;发射前夕,有线通信突遭破坏,刚采取手段恢复,却被“黑客”侵入系统。

  观演兵场上“魔”“道”斗法,李正连在指挥所暗自兴奋:“训练不能战胜自己,战场岂能战胜敌人!”

  2014年夏,李正连带队机动千里,挺进红蓝对抗演兵场。演练72天,5次部署转换、78次特情处置、29次发射演练,李正连围绕“一项任务多个方案、一个方案多个行动、一个行动多个战法”创新实践,收获一批贴近实战的战法训法。

  班师回营,李正连“趁热”组织官兵进行检讨式总结,梳理出100多个薄弱环节,随即转入打造战法训法的“升级版”。

  构设实战环境,建起能实现全旅合成训练的“淬剑池”;着眼使命任务,研究对手建立“作战数据目标库”;突破训练考评模式,率先常态化实施营营互考、背靠背对抗训练……

  一项项打磨剑法的创新务实之举,记录在李正连率部奔向胜战之路的“剑谱”上。然而,李正连并没有就此满足,枕戈待旦、挽弓满弦依然是他的“日常”,因为他知道,他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王卫东 王永孝 蔡瑞金 李永飞)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