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防务综述】美国亚太地区导弹防御合作相关情况分析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近年来,美国以应对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不断推进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并通过单独部署、联合研发和对外军售等方式积极构建以美国为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参与的多边联合战区导弹防御体系。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推进,美国将更加重视亚太地区一体化导弹防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美国在亚太地区导弹防御合作情况分析

  受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美国与亚太地区盟国的导弹防御合作呈现多种态势。

  美日导弹防御合作已较为成熟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国,导弹防御是两国军事合作的重要内容。在美国的协助下,日本已经建立了战区级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海基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的国家。同时,日本导弹防御系统也已成为美国亚太地区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指挥控制方面,日本通过与美国建立联合导弹防御作战指挥中心,提高对双方导弹防御系统的指挥作战能力;在预警探测方面,日美建立了联合预警机制,将日本拥有的各类传感器与美国的天基、地基、海基预警探测系统进行联网;在拦截武器方面,日本积极从美国引进拦截武器系统。同时,美日正在联合研发“标准-3”Block 2A拦截弹,并于2015年6月和11月成功完成两次飞行试验。日本还计划新增2艘具有反导能力的“宙斯盾”舰,其数量到2021年将增至8艘。此外,日本防卫相还于2015年11月首次表示考虑将引进“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

  美韩导弹防御合作正逐步升级

  由于朝鲜半岛局势敏感复杂,美韩导弹防御合作相对谨慎,韩国目前仍然拒绝将本国全境的导弹防御系统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进行集成。据报道,美国曾力邀韩国发展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并将其与美国的区域导弹防御系统相集成,但是韩国坚持要发展自主的导弹防御系统(即KAMD系统)。

  当前,美韩双方深化了双边导弹防御合作,规定双方将共享导弹防御信息和传感器数据,但美韩导弹防御合作主要还是以出售或转让拦截武器、预警探测系统为主。从2014年初开始,不断有媒体报道,美国将在韩国部署“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虽然该消息尚未确定,但是可以看出美韩导弹防御合作正在逐步升级。

  美台、美澳导弹防御合作有限

  美台导弹防御合作始于1994年,经过多年发展,美台导弹防御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突破,如美为台升级“爱国者-2”系统;美台共享导弹预警信息;美批准并向台出售“铺路爪”陆基预警雷达,该雷达已于2013年2月投入运行。在美国的协助下,台湾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以要地防御为主、仅针对中近程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

  作为美国坚定的盟友,澳大利亚早在2004年就与美国签署了导弹防御合作框架备忘录,扫除了政治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障碍。当前,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导弹防御合作主要包括合作建设多部早期预警雷达、共享传感器探测数据。澳大利亚目前尚不具备弹道导弹拦截能力,主要依赖美国对其进行保护。根据相关计划,澳大利亚海军计划购买2艘具有反导能力的“宙斯盾”舰,从而具备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

  美日韩三边导弹防御合作受政治、历史等影响因素较大

  亚太地区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与构建不仅受技术因素的限制,而且还会受到政治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日本与韩国之间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继续威胁着韩日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可能制约美国亚太地区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发展。2012年7月,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指挥官表达了希望日本和韩国能够寻找一条能够解决相关分歧的道路,但目前尚未有所突破。

  美国在亚太地区导弹防御合作意图分析

  近年来,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在亚太地区大力推进导弹防御合作,逐渐形成了以美日合作为主,美韩、美台、美澳合作多方并举的态势,不断拓展其亚太地区导弹防御链条。其主要意图如下:

  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等潜在对手,扩大防御纵深

  美国认为,俄罗斯和中国不仅具有威胁美国本土安全的现实能力,也是其未来继续掌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潜在竞争对手。美国与亚太地区盟国持续推进导弹防御合作,不仅有助于延长美国本土导弹防御预警时间,增加拦截机会,扩大防御纵深,还将对俄罗斯和中国实现战略遏制,削弱俄中战略能力,打破战略平衡。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导弹防御体系还将与美国在本土和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遥相呼应,使其以本土为中心,欧、亚为两翼的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初具形态。

  满足自身导弹防御需求,实现前沿抵近部署

  美国认为,俄罗斯和中国不仅具有威胁美国本土安全的现实能力,也是其未来继续掌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潜在竞争对手。美国与亚太地区盟国持续推进导弹防御合作,不仅有助于延长美国本土导弹防御预警时间,增加拦截机会,扩大防御纵深,还将对俄罗斯和中国实现战略遏制,削弱俄中战略能力,打破战略平衡。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导弹防御体系还将与美国在本土和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遥相呼应,使其以本土为中心,欧、亚为两翼的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初具形态。

  对其盟友或伙伴施加影响或控制

  在其他国家境内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有利于美国在重要区域实现军事存在。同时,限于技术条件,美国盟友的导弹防御系统只有在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支持下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导弹防御技术的联合研发和系统销售,势必促使有关国家(地区)在导弹防御系统作战指挥和情报保障、维护、技术升级等领域依赖于美国,有利于美国对其施加影响或实施某种控制。美国已将导弹防御合作视为强化联盟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

  转嫁部分研发经费或技术风险

  美国推进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建设,需要持续投入巨额经费并不断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此,美国一方面采用“分阶段适应”的发展策略,降低研发与部署风险;另一方面,美国通过联合研发、系统销售等方式寻求资金和技术积累。例如美国选择日本联合研发“标准-3”Block 2A拦截弹,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日本在复合材料、陶瓷和红外等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其雄厚的经济实力。

  美国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能力分析

  美国致力于构建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从其系统结构、部署特点来看,已经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

  构建了立体化的预警预测网

  美国与日本、台湾在亚太地区共同构建了由地基和海基预警雷达组成的预警探测网络。在地基预警探测方面,美国已在驻日基地部署了两部前置型X波段AN/TPY-2雷达,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超过1000千米,可对弹道导弹进行早期预警、全程跟踪和落点预报;日本部署了4部FPS-5预警雷达,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1200千米;台湾从美国购买的“铺路爪”早期预警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3000千米,可向美提供早期预警信息。如果美国在韩国成功部署“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将进一步增强其对东北亚地区的预警探测能力。在海基预警探测方面,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部署的“宙斯盾”舰均搭载了AN/SPY-1雷达,该雷达探测距离为460千米,可实现对来袭弹道导弹的全方位探测跟踪。加上美国的天基预警系统,将大大提高美国对亚太地区的预警监视能力。

  部署了两段三层拦截武器系统

  目前,美国已经在亚太地区初步构建了两段三层的拦截武器系统,具备了对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在海基中段防御方面,美国与日本部署了海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在太平洋舰队部署了16艘“宙斯盾”导弹防御舰、近百枚“标准-3”导弹;日本部署了4艘“宙斯盾”导弹防御舰、36枚“标准-3”导弹。“标准-3”导弹最大拦截距离为500千米,拦截高度为400千米,可拦截射程为3500千米内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在陆基末段高层防御方面,美国在关岛部署了THAAD系统。THAAD拦截弹的最大拦截距离为200千米,拦截高度为150千米,保卫区域达上万平方千米。在陆基末段低层防御方面,美国与日本部署了“爱国者-3”系统。美国在其驻日、驻韩基地部署了多套“爱国者-3”系统;日本在本岛部署了16套“爱国者-3”系统、124枚“爱国者-3”导弹。“爱国者-3”导弹最大拦截距离为25千米,拦截高度为15千米,可拦截射程为1000千米内的弹道导弹,最大保卫区域为1000平方千米。

  初步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指挥控制能力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已装备先进的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系统,拥有较强的自动探测及跟踪处理能力,可直接指挥控制亚太地区导弹防御预警探测和拦截武器系统。美国与日本达成导弹防御协议,建立了“美日作战协调中心”,实现双方导弹防御的联合作战。美国与韩国达成导弹防御协议,协调战时美韩导弹防御的指挥。同时,美国还在2014年成立了太平洋“一体化防空反导”中心,为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地区的导弹防御联合作战奠定基础。

  结束语

  作为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未来仍将继续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推进,美国将不断拓展其亚太地区三边甚至多边导弹防御合作关系,使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深度介入,形成系统构成更趋完善、装备数量更多、部署范围更广、防御能力更强的亚太地区导弹防御体系。对此,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从而确保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来源: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原文载航天防务微信公号,已获授权转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