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打赢新型人民战争能力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习主席曾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在当前我国由大向强迈进的重要关口,特别需要发挥好军民融合的制度、力量、技术等优势,着眼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重塑新型人民战争力量体系、创新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全面提高打赢新型人民战争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赋予人民战争新内涵。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为打赢新型人民战争厚植基础支撑、强化发展依托。深刻把握新型人民战争“正义性和群众性”的基本属性。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高打赢新型人民战争能力,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正义性和群众性。深刻把握新型人民战争“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基本前提。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既遵循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特点规律,又顺应世界经济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成为有效组织人民战争的基本前提。深刻把握新型人民战争“一切以群众为中心”的基本要求。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打破军地两大系统相互隔离、相互封闭、自成体系的状态,促进越来越多地依靠社会和市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使新型人民战争群众基础更加深厚。深刻把握新型人民战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使命。在国家层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目的主要是充分激发并运用经济发展潜力和实力,在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平时战争准备,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深刻把握新型人民战争“制胜能力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建设中的国防效益最大化,使战争制胜能力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打赢未来新型人民战争夯实平时备战基础和战时支撑力量。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重塑人民战争力量。在国家层面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重塑具有中国特色新型人民战争力量体系提供了力量支撑。联合化作战指挥力量。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效保证,从国家到地方形成军地联合的领导管理体系,能够自上而下推动军队指挥、地方应急和国防动员三个机制有效衔接。一体化支援保障力量。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融合范围,实现了由主要面向大型军工骨干企业,向国有、集体和非公经济成分并存延伸,由普通技术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拓展,使更多的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领域担当大任。军民通用型人才参战力量。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将军地相关人才使用与培养纳入人才体系;加强军民通用高技术人才储备,依托地方“大数据”和“栅格化管理平台”建立国防动员人才数据库。平战衔接式战场支撑力量。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着眼基础设施的经济功能和军事功能的双向兼顾,把军事需求统筹嵌入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信息网络、城市防护、测绘地理等基础设施领域;嵌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城市轨交等交通设施领域;嵌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为打赢新型人民战争积蓄源源不断的战场动员能量。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孕育人民战争制胜机理。面对现代条件下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把打赢新型人民战争的基点放在依托综合国力的全面准备上、放在社会蕴藏的总体动员能力建设上、放在人民战争战法体系创新上,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打赢新型人民战争制胜机理。培育“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制胜基因。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制度优势,努力培育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强化群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担当意识、“国无防不立、强国须强军”的国防意识,形成政治上人民拥护、军事上全民参与的整体优势。夯实“战争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打赢之基。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双赢共进,推动战斗力与生产力互动发展。在交通设施、通信网络、基建工程中贯彻国防需求,依托民用设施常态化组织演训;加快国防科工领域改革创新,积极向战略新兴产业拓展深化“军转民”“民参军”;依托国民教育培育军队人才,拓宽军队向社会输送人才渠道,在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系统中形成共赢效果;等等。丰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作战运用。比如,充分发挥军民融合机制优势,动员蕴含在地方的战略投送、航空航天、高新装备维修、先进医疗卫生等资源,围绕主战需求和主战行动,实施针对性支援和跟进式保障,打好军进民随的支援保障战。

(作者单位:上海警备区)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