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指哪打哪”的精确利器:“战斧”巡航导弹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作者:孙武

  制作:光明网军事科技前沿

  出品:科普中国

  美国海军学院在5月份发表文章称,主张向日本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以应对俄罗斯等国军力增长,对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战斧”巡航导弹从问世至今,已经发展为庞大的导弹家族,不仅集各类导弹科技于一身,更是代表了“精确打击”这个现代化军事用语中的最新方向,这枚让日美均为之“着迷”的导弹,究竟有哪些可以称雄的出色科技?

  战斧导弹是美国研制的舰对地巡航导弹。战斧导弹系列有3种型号。分别为战斧战略核导弹、对地常规攻击导弹、战斧巡航导弹。而这一次日本将购买的,则是“战斧”巡航导弹。

“战斧”导弹发射瞬间 “战斧”导弹发射瞬间

  巡航导弹:科技现代化、小型化的典型产物

  据美国公布的资料来看,“战斧巡航导弹”最早研制于1972年,由通用动力公司开始研发,1983年推出并服役。单纯从“研制-服役”时间比来看,仅仅11年就从实验室走入战场,时间可谓迅速。并且,服役之后,由于订单庞大,雷神与麦道两大公司都曾获得过生产合约,共同生产以提高产能。由此可见,美军对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导弹这个词汇由来已久,但是巡航导弹的出现却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才逐渐出现。在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了导弹后,直到1950年代,体积上持续缩小,但是功能和精确度不断提升的导引系统才逐步出现在了导弹之上。导弹的导引系统发展是巡航导弹的技术基础。顾名思义,导引系统是引导导弹抵达目标体的系统技术,诸如“地形轮廓匹配”等导引技术逐渐的成熟,才让巡航导弹得以实现。

  除了导引系统,动力系统也是巡航导弹的核心技术。在1964年,美国威廉斯研究公司提出一项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发案,这一款发动机预备做为可被单人使用的“飞行腰带”飞行器。这个飞行器能够以95公里/时的速度飞行16公里的距离。随后,在1967年,威廉斯推出重量仅有31公斤、直径30.5公分的WR19涡轮风扇发动机,这颗发动机可以提供1.910千牛的推力,相较于当时具有类似推力输出的涡轮发动机,WR-19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常的小,经过不断的测试和改良之后,WR-19的可靠度让缩小巡航导弹的体积不再是梦想。

  “战斧”= 百步穿杨 + 指哪打哪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攻克了引导技术和动力系统之后,巡航导弹离研发出来,只剩下了时间的问题。最后,研发者给它起了一个响亮且形象的名字:Tomahawk,战斧。

  当然,好名字只是表象,强大的设计团队让这枚导弹具有了很多划时代的意义——战斧巡航导弹的设计是采取模组化,尽管各次型携带的弹头种类或者是导引系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导弹内部的主要结构则是相通的。这意味着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与检修成本,同时具有良好的升级基础。这比当今汽车行业方兴未艾的“模块化汽车概念”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飞行中的“战斧”巡航导弹

  飞行中的“战斧”巡航导弹

  导弹的最前端是导引系统模组,位于这个模组后方的则是一到两个前段弹身配载模组,这个模组可以携带燃料或者是不同的弹头。第三段是弹身中段模组,是主要的燃料与弹翼的所在位置。其后是弹身后段模组,包含延伸自前方模组的主燃料箱、发动机进气口。强大的弹身配置让其具备了“指哪打哪”的能力。

  最后是动力模组段,也就是发动机所在的位置。动力模组后方是导弹的最后一个模组,主要是安装火箭推进的加力器,以提供导弹在发射之后加速到涡轮发动机可以操作的速度范围。有了这个可变的速度范围,古人说的“百步穿杨”也变得so easy。

  “战斧”巡航导弹在设计上以模组化的设计,经由替换弹头与导引系统之后,能够利用同样的弹体设计,满足不同任务需求。虽然“战斧”在设计上可以由多种载具发射,不过空射型美国空军并未接受,陆射型在部署到欧洲地区之后引发很大的抗议以及国际压力。在与前苏联达成核武器谈判之后撤除。目前使用中的只有从水面舰艇和潜艇发射这两类。

  早期在美国海军军舰上的“战斧”导弹从传统的箱型发射器发射,后来“战斧”导弹改在大型水面船舰与核动力潜舰上具有隐蔽性的垂直发射系统上发射。1993年开始服役的第三批次陆攻型“战斧”具有较高的射程,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战斧”巡航导弹是全球巡航导弹领域的代表者,也参加了从波斯湾战争开始,直到近期叙利亚内战的七次各类战争。使用的国家也包括了美国、英国、西班牙。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巡航导弹仍将是小型精准制导武器的发展方向。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一小时打遍全球就靠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