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孩子便秘服用四磨汤口服液?要分清实秘和虚秘

人民网科普
原创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孩子便秘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我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便秘的判断是有误的。

以下方法可简单区分孩子是否便秘:

① 即使孩子两次大便间隔较长,但大便时无痛苦感、能拉出较完美的“香蕉便”——这就不是便秘。

② 如果孩子拉黑黑硬硬的“羊咩便”,大便时比较吃力,甚至会肚子疼;平时触摸孩子的肚子,也常鼓鼓硬硬的——这才属于便秘。

③ 很多小婴儿连续多天不大便,但肚子不胀痛、无不适感,往往是轻微的胃肠功能紊乱,而非便秘。

这种情况控制好孩子饮食与消化,不要吃难消化的食物即可。如果确定孩子便秘,很多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服用四磨汤口服液,却发现效果不明显。

该怎么处理孩子长期的便秘问题?

有些家长把四磨汤口服液当作是帮助孩子通便的“泻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四磨汤口服液最对证、最有效的服用方法,是孩子积滞化,舌苔黄厚、口气大、便秘时服用。这种由于积食引起的便秘是实秘。

顺便说,孩子积热的时候,有家长会第一时间选择适量服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这是可行的。脾胃偏虚寒的孩子还可以选择四磨汤口服液,相比小儿七星茶没那么寒凉。如果孩子的便秘是由于气虚比较严重,身体无力助推排便,从而引起便秘,这种情况是虚秘。四磨汤调理虚秘的效果相对不是很明显。

如何快速区分实秘、虚秘?

① 便秘时长

实秘病程短,往往因为吃多吃撑后突然便秘几天;虚秘长期、反复便秘。

② 大便性状

实秘干硬、酸臭、气味重;虚秘有时前干后稀,气味相对没那么重,有时会有点腥臭。

③ 舌苔舌质

实秘孩子舌象往往舌质红或有芒刺,舌苔厚腻甚至颜色发黄,是典型的“积滞生热”“上火”舌。

虚秘孩子孩子正气不足,所以往往舌质淡。

如何调理实秘、虚秘?

孩子有实秘的情况下,可以服用四磨汤口服液。1岁以上1次1支,1天3次,喝3天为宜。1岁以下小婴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通常剂量是通常1次3~5ml,1日2~3次,服用不超过3天。实秘比较严重的,可以服用四磨汤口服液+新三星汤(或更方便的新三星汤产品)。虚秘调理也可以用四磨汤口服液,但要配合益气健脾口服液。

有位家长给我留言称:给3月龄便秘宝宝连服两盒四磨汤口服液,效果不佳。其实这种用药是不太妥的。尤其是低龄婴幼儿,往往都是先天脾常不足,正气不足的。这种体质的孩子长期、反复便秘,又有喂养不当的情况,往往就是虚实夹杂。

如何调理虚实夹杂的便秘?

① 消积食

用新三星汤+素食消食导滞,如果有积热的情况,可以再加上四磨汤口服液,每天1支,每天3次。

② 小儿推拿

孩子脾虚,又有积食的情况下,要用好小儿推拿帮助消化:

摩腹:顺时针3分钟,逆时针1分钟。

顺时针摩腹为泻法,孩子有积食时用,可促进肠胃蠕动;逆时针摩腹为补法,适合中气不足(即肠动力不足)导致的虚证便秘。虚实结合的便秘,要泻法、补法结合着做。

清脾经 100~200次。

清胃经 50~100次。

平补平泻大肠经 1岁以下100次,1~2岁200次,2岁左右及以上300~500次。

推下七节骨 100~200次。

等孩子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比较好,但大便仍先干后稀时,可以以健脾的小儿推拿手法为主:

运水入土 40次。

补脾经 100~200次。

揉中脘 2分钟。

清大肠经 100次。

摩腹 顺逆各2分钟或顺时针1分钟,逆时针3分钟。

③ 多喝水、补充津液

孩子便秘,多多少少都有肠燥,不要用香蕉等寒凉的水果“润肠”,而是少量多次饮用水。还建议家长学会给孩子熬米油,经常服用调理肠燥:

④ 适时健脾

处理完孩子的积食便秘,就要把重点放在孩子气虚的体质上,可以每周1~2次太子参白术水健脾益气。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太子参白术水

材料:白术10g,山药10g,太子参5g,陈皮2g。

做法:材料下锅,加约2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30分钟即可;也可最后加50g猪瘦肉,再煲10分钟,加适量盐调味。每周1~2次。

功效:补气生津,健脾祛湿。

适用年龄:2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还可以服用白术花生大枣糖水等食疗方。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白术花生大枣糖水

材料:白术15g,花生20g,去核红枣2枚,冰糖少量。

做法:材料下锅,加约2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至半碗,加冰糖调味即可。每周1~2次。

功效:调理气阴两虚。

适用年龄: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其实孩子的便秘问题,离不开脾胃消化范畴。家长要懂得判断孩子便秘的原因,再对证治疗调理。只看到孩子便秘的“表象”,就盲目用四磨汤口服液,当然会“蒙对了便秘原因药效不错,蒙错了就效果不佳”。

此外,科学的喂养、健康的生活作息、不熬夜、情志呵护好,孩子的便秘问题、脾胃消化问题都会有所缓解。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