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美食处理不当会变“毒物”,四个环节要谨慎

人民网科普
原创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每年全国各地因食物中毒导致的伤亡事件并不少见,比如野生菌菇中毒事件,也时常看到有人因食物中毒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的报道。食物中毒,无疑会给社会以及家庭造成重大损失和负担。所以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什么是“食物中毒”?

公共卫生中“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摄入了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本身就是毒素,也可以是被细菌、真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的,人体服用后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以胃肠道反应多见,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因毒素吸收入血,导致多系统多脏器功能衰竭,从而危及生命。这类疾病本身不是传染病,但是一般呈现群体性、聚集性发病的特征。

为何“美食”会变成“毒物”?

我们知道美食之所以能成为“美食”,需要经历很多的过程,包括食物的选材、加工、运输、保存等过程,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使我们的“美食”变成“毒物”。

确保食物选材的安全性,是杜绝食物中毒的第一步,就比如每年好发的野生菌菇中毒事件,一锅美味的菌菇汤,首先在菌菇的选材方面,我们要善于辨别什么是可食用菌菇,什么是毒菌菇,不要购买或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野生菌。

食物的加工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砧板,不同的刀具,切勿将生熟食物混合。食物烹饪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温度和时间,缺乏足够的烹饪温度和时间,可能导致无法杀灭食物中的病菌,也可能导致某些毒素无法完全分解,引起食物中毒。

食物的运输和保存也是极其重要的,运输以及保存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储存的条件、保质期的长短都是有讲究的。过期的食物以及有些剩饭剩菜切不可因为节约、害怕浪费而不舍得丢弃。我们中国老百姓都是以节俭为美德的,尤其是老一代的长辈,我们一定要时常给他们灌输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安全。平时我们看到真空包装的食品如果出现胀袋情况也要避免食用。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放置、收纳物品时,要注意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尤其是外观与可食用物品容易混淆的物品分开放置,必要时做好标签,以示区分。

出现疑似食物中毒怎么办?

如果进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尤其是多个共同食用同一食物后出现相似症状的人群,应当及时就医,有条件者带好剩下的食物。如果无法及时就医,应当自行尝试或有他人帮助催吐、导泻,可以大量饮水,用勺子、筷子等刺激喉咙,促进呕吐反应,尽快清除胃内尚未被吸收的残留食物以及毒素,减轻中毒反应,防治病情进展恶化。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那么让我们重视食物安全,不要辜负了舌尖上的美味吧。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医师徐仲卿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