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滴滴司机直播性侵”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如今事件真相已经浮出水面。虽然是一场夫妻自导自演的闹剧,但大众对于“迷奸药”的讨论依旧甚嚣尘上,结合之前出现的“下药”等相关新闻,这类药品的特性和来源令人担忧。在现实生活中,能令人昏迷的药品都有哪些?我们该如何辨别与自救?
“迷魂药”的真相
能将人迷晕的药物从古至今都被传得神乎其神,很多影视作品都有在饮品里下“蒙汗药”,或是用湿巾浸上药物瞬间将人迷晕的桥段。那么,这些“迷魂药”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古代的蒙汗药是麻醉药的一种,许多中医古籍里都有记载,如扁鹊的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还有广为人知的华佗“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虽然在故事中,它们都与犯罪行为一同出现,但其实这些东西是用来治病救人的药品。
在现代社会,大众口中“一闻就倒”的药物真身也多数是麻醉用药。临床上就存在吸入麻醉的方法,这种挥发性的麻醉药物从我们的呼吸道吸入,经过循环,抑制中枢神经进而达到麻醉作用。医学上的吸入性麻醉剂其实大都具有刺激性气味,通常需要大剂量、持续给药,要配合使用面罩饱和吸入才能达到效果,在公共场合很难实现。当然,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预防麻醉剂犯罪。如果犯罪分子将这种吸入性的麻醉药加在手帕毛巾上,紧紧捂住受害者口鼻,一两分钟就可能致人昏迷。
还有哪些“迷药”应该警惕?
药品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滥用,其实与毒品无异。除了吸入性麻醉剂,还有一些口服“迷药”值得警惕:咪达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成分的国家二类精神药品,溶解到水或酒精这类溶液中,往往无色无味、不易察觉,会让人产生嗜睡的效果,在医院中主要用于有失眠症状的患者和治疗辅助镇静使用,属于特殊管理的药品;比国家二类精神药品更危险的就要数三唑仑了,这也是犯罪界最出名的“迷药”。三唑仑的镇静催眠效果数倍于前文提到的国家二类精神药品,口服无味,迅速溶解于酒精和水,20分钟就能让人迅速昏迷。为了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国家早已将其升为一类精神药品进行管制。
其实,国家对于这种有潜在危害社会风险的药品都是严格管控的,大家不必过于担心。早在2005年,我们国家就施行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在2016年进行了修订。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第二类精神药品也是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和在指导下使用。
不幸中招应该如何施救?
在早期救治环节,首先,应该尽可能让受害者处于通风处,保持气道通畅,多饮水。药物在体内有代谢过程,而上述活动都可以加快药物的代谢。其次,尽快与家属和紧急联络人取得联系,及时送医治疗,避免剂量过大可能导致的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最好能保留残留药物成分的药瓶、饮料等,以便帮助医生明确药物成分及治疗方案。
最后,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提高警惕,尽量减少晚上出门的可能性,不要轻易饮用或食用来历不明的饮料和食物,在陌生的环境中离开视线的饮料就不要再喝了。
受访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达医晓护”6e药师”杂志主编张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