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宁波男子未戴口罩买菜,与路人在同一摊位有过短暂(约15秒)的近距离共同驻留,两人均未佩戴口罩,因此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该男子2月4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确诊病例。目前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发病前14天内无疫区居住及旅行史,未有野生动物接触史,与江北区之前确诊患者不相识。
根据江北区公安部门2月5日对相关视频进行的比对发现,1月23日7时47分,该患者在双东坊菜场买菜时与路人(江北区确诊患者)在同一摊位有过短暂(约15秒)的近距离共同驻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可能在15秒之内发生传染呢?
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不排除二人有接触同一物品的经历
上述事件中,病毒携带者很可能通过谈话或者呼气过程中产生的含病毒飞沫把病毒传播给了该男子。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是否有接触同一物品的经历,因此存在通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那么,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过程是什么呢?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已纳入乙类传染病。其实,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接触、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患者排泄物中也可以检测到病毒,但是消化道传播途径目前并未被证实。
时间不是衡量标准,不戴口罩感染病毒可能只需1秒
人体在谈话时呼出气流的平均速度为5 m/s,倘若两个人距离较近,病毒飞沫从A到达B的时间连1秒钟都不需要,要是通过打喷嚏传播,就更快了。因此,新闻中用传播时间15s来衡量病毒的传播过程是不准确的。
人在大声说话、打喷嚏和咳嗽的过程中会有大量飞沫呼出,根据飞沫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为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两类。飞沫传播是指病患通过大的飞沫(直径大于5微米)将病原体沉积在易感染者的鼻粘膜或口腔粘膜上,病毒突破人体防线而侵入人体。而气溶胶传播是指小于5微米的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核在空气中扩散给易感染者。
飞沫传播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5米,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是否通风等对传播距离有一定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一再强调让大众出门戴口罩的原因。没有口罩的保护,一个带病毒的喷嚏可能让你1秒就感染上。
克服恐慌,科学防护是关键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被感染,保护自身的安全呢?大家平时应做到尽量不出门、不去人群聚集的场合。如果必须要出门,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接触眼睛和口鼻、入厕后先盖马桶盖后冲厕所、注意饮食卫生等。
面对疫情,很多人会觉得恐慌。其实,大众的恐慌来自于不遵守现有的科学防护措施,从而片面解读新闻。克服恐慌,以科学为武器,按照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才能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受访专家: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治医师田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