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给人乐观开朗的印象,学业上也顺风顺水,却在遇到问题时突然选择极端的方式。这些天之骄子为何如此“易碎”?
人与人的抗压能力有差异,不同人的抗压能力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有的人习惯违心地去讨好他人,迎合周围的环境,自己却并不乐在其中,或者是痛苦在其中的话,长期下去就可能压力过大、导致自杀的倾向。
当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后,从当事人既往的微博、微信,特别是和知心人交流的对话中会发现,他们往往不像其他人看待他们那样看待自己,倾向于悲观主义,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虚伪的,包括自己。
现在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筛查来测评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的学生,学校会对其给予心理干预,引导其逐步走向健康。但是有一些没有筛查出来却存在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他们存在着自杀的风险却没有机会接受干预。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十分凸显。
无论哪个阶段,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关心孩子成长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自我意识成长与外在人际环境压力的碰撞。如果孩子追求完美追求第一,最终却没有达到目标,压力就会很大。此时,如果家长不能引导孩子降低标准,孩子就很难处理好所面临的压力,最终就会出现问题。
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人在棍棒底下真的成才、成为孝子,但更多人却在棍棒底下成为一个痛苦的人,甚至并不成才,成为“逆子”。每个父母都有一套教育子女的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必须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如果对孩子不利,就要学着转变。
另外,父母要学着跟孩子互动,既要给孩子走平坦大路的机会,也应该给孩子走羊肠小道甚至犯错的机会,让孩子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会成长。因此,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责无旁贷,千万不要等到恶性事件发生了才后悔。
本文由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李献云教授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