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故事情节、出场人物均属虚构)
郑秀才这次没有中举,无奈之下离京回乡,回到乡里,发现母亲竟患上了眼疾,开始视物不清。乡里人告诉他,自从他进了京,他的母亲为了给他做几件新衣裳,就更勤于纺织,日夜织布,可能正是由于操劳过度才导致眼睛出了问题。郑秀才心想,自己自幼丧父,家中都是靠母亲的针线活维持生计,母亲的眼疾更是因自己而患,于是他到处求医问药,下定决心要治好母亲的病,但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病始终没有好转。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8年11月22日,在江西省峡江县福民乡娄屋得村,菊农正在基地采收杭白菊。(曾双全/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一日,郑秀才去拜访乡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人得知了他的遭遇,便告知他,“从村口出去,沿着溪流往竹林深处走,有一间茅草屋,里面住着一位隐士,听说他隐居前曾游遍四海,无所不知,没准他能治好你母亲的病。”
郑秀才谢过老人,第二天便带着母亲去寻这位隐者。此时正值九月,步入院子,院子里开满了黄色的花,隐者坐在藤椅上,手捧一杯清茶,在院子里赏花。郑秀才带上美酒、美食,携母亲上前询问隐者可有医治眼疾之方。隐者邀他们进屋落座,仔细询问后得知,秀才的母亲是因为操劳过度,导致正气不足,易受邪气侵袭(即免疫力低下),加上日夜忧思、天气闷热等原因,才患上了眼疾。隐者告诉秀才,此茶可医其母之疾。
郑秀才问隐者是何茶,隐者把他引到院子的黄花丛中,挖出一株含苞的白花对秀才说:“此乃白菊,具有养肝明目的功效,经常饮用菊花茶可以减缓眼睛疲劳。你拿回家去细心照料,花开之后,摘下制作成花干,每取二钱(10克)用水煎服,一日三杯,但切记不可以茶代水大量饮用。”随后,隐者从屋里多取了一袋白菊干花赠与郑秀才,并无其它留言,仅以一首《种菊谣》送别秀才母子:“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
郑秀才在回家的路上反复推敲隐者的歌谣,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含义。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郑秀才回家后将干花用水给母亲煎服,将白花依照《种菊谣》的说法,种在院子里悉心照料。此后,郑秀才日日夜夜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照顾母亲,照料白菊。
起初,秀才母亲只喝白菊茶,见效很慢。无奈,秀才再次拜访隐者,隐者将一本有关中医按摩的书籍赠与秀才。秀才回家后仔细研究书中有关治疗眼疾方面的部分,发现配合手法按摩,能更好地促进治疗,书中写道:先用拇指和食指揉目内眦角处的睛明穴,后用中指揉眉毛内侧眶上切迹处的攒竹穴,10次为1组,每日反复做3组。秀才抱着尝试的态度,在继续帮母亲煎药的同时,按照书本步骤给母亲做穴位按摩,这两种方法一配合果真有效,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
第二年九月,院子里的白菊全部盛开,郑秀才母亲的眼睛也恢复了光明。乡里人听说了,无不赞美郑秀才的孝心。有眼疾的村民也时常登门拜访,询问郑秀才医治之方,郑秀才很乐意地把白菊赠与他们,并传授乡民种植之术。渐渐地,乡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白菊,很少人会因眼疾而另外寻医问药。惊叹于白菊的功效,郑秀才也因此爱上了研究中医药,于是他弃文从医,潜心学习医道,成为了乡里有名的医者。
科普小贴士:
白菊又名甘菊、杭菊、杭白菊、茶菊、药菊。白菊花内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
作者: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覃梓羚、刘佳
本文由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银胜高、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助教魏海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学术支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