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 (赵鹏)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由100多万亿个细胞组成,但是,你了解每天在你身体中“辛勤工作”的细胞吗?昨日下午,第十八期“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之“小细胞,大作用”专场在北京举行,为你解读“什么是细胞自噬”“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有什么关系”“肝细胞损伤后如何复原”“免疫细胞在HIV-1感染宿主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细胞领域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钟琦(主办方供图)
本期“刊媒惠”沙龙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三四匠”工作室承办,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联合协办。本期沙龙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钟琦主持,邀请了三位细胞领域工作者,把他们科研工作中的前沿理论与发现推介给大众媒体、科学爱好者以及网络上观看直播的观众,希望通过科学解读带动广大观众客观、理性地了解、认知科技在生活、健康中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研究员时红波(主办方供图)
首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研究员时红波介绍了细胞自噬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等。时红波介绍,肝再生增强因子(英文简称为ALR)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抑制肝细胞凋亡,从而对肝细胞起保护性作用。其团队下一步的研究是寻找自噬靶点,进而找到有效治疗肝损伤、肝衰竭的药物。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磊(主办方供图)
随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磊以“细胞自噬与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为题向大家分享了他在细胞领域的研究。他表示,目前自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透射电镜技术;第二种是免疫印迹技术;第三种是激光共聚焦技术。此外,侯磊还介绍了细胞自噬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细胞自噬与天然免疫之间的关系、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细胞自噬与机体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金聪(主办方供图)
最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金聪为大家做了科普演讲。她表示,在HIV-1感染中,宿主可以产生细胞免疫反应和抗体免疫反应,进而控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其所在团队研究发现,抗体主要具有中和病毒感染的作用,免疫细胞CTLs具有抑制病毒在感染细胞中复制的作用,免疫NKs细胞可在抗体介导下抑制病毒复制。因此,人类宿主通过多种免疫反应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
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嘉宾在演讲结束后,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解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一些问题。
比如有观众向时红波提问,“肝只剩下1/3或者1/4还可以进行再生吗?”时红波表示,“肝脏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肝脏切除2/3后,一周之内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肝脏受损时,其再生能力是下降的,所以研究人员还要研究在疾病状态下,肝脏的再生机制。”
有观众向侯磊提问,“免疫是不是越强越好?”侯磊表示,“通俗地来说,免疫的最佳状态其实是‘适可而止’,如果免疫太弱,机体就缺乏抵抗力;如果免疫太强,则会干扰到机体的其它功能。”
有观众向金聪提问,“在治疗HIV感染病人时,哪些参考数据表明治疗有效果了?”金聪表示,“目前主要通过检测病毒载量、核算PCR的方法检测治疗效果。举例来说,医生一般建议病人在治疗三个月后检测一次病毒载量,如果病毒载量低于200 copies/ml,就说明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病毒载量大于1000 copies/ml,则说明患者出现了耐药情况,需要换药治疗。”
据了解,自2016年6月启动至今,“刊媒惠”推介的科技论文成果内容涉及公众关注的气象、医药、食品安全、航天、测绘、环境保护、疾病防控、人工智能、水利规划、细胞等多个领域,通过现场活动及网络直播,向线上、线下公众普及看似晦涩、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