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 健脾祛湿的方法有这些

人民网科普
原创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立秋虽至,但末伏天还未过,许多地区的天气仍然让人感觉湿热难耐。在这样的时节,健脾祛湿这个养生方式是非常适合的。那么,健脾祛湿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健脾祛湿呢?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吴义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介绍,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因此,去除湿气刻不容缓。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7月23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在为居民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丁根厚/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祛湿与健脾可谓焦不离孟。《南京日报》介绍,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是养生的重要环节。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科主任、教授田耀洲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介绍,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脾阳损伤,运化水湿功能失常,人体易聚湿气,湿气太重,则致人生病。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健脾祛湿呢?《南京日报》介绍,健脾可以多吃豆类,如绿豆、赤小豆、白扁豆等。薏苡仁(就是我们常说的薏米)也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鸭肉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因而冬瓜薏米煲老鸭是三伏天不错的祛暑健脾利湿的汤品。脾胃虚寒的人群可以趁着三伏天来养脾。注意不要因天气热而摄入过多凉性食物或者冷饮,否则就会“伤上加伤”。无论是饮料还是汤水,除了不要太冷外,也不能太热,以温为宜。另外,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如果怕汤水过于寒凉伤脾胃,也可以适当加些姜来“和胃”。

另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医生郑艳华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介绍,运动也有很好的健脾祛湿作用。但运动不能过度,不要过分追求大汗淋漓,所谓“心在液为汗”,大量出汗容易损伤心阳。现代人白天工作忙碌,多选择夜晚运动,比如夜跑。夜晚应以藏为主,剧烈运动,会影响到人体阳气的收藏和正常睡眠,因此夜间运动更应该适度。

总之,健脾祛湿无疑是我们养生的一门必修课。(李易明)

本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学博士、博士后宋歌进行科学性把关,其擅长领域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亚健康状态调理等。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