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8日电 (赵鹏)每逢高考,语文作文总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在今年的“全国卷II”中,作文题干描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著名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该故事反应了一个逻辑谬误,即“幸存者偏差”。其实,“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往往会诱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如何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呢?
“幸存者偏差”的英文名称为“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就字面意思而言,“幸存者偏差”是指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只关注幸存者,而忽略死者,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这就会导致收集的信息不全面,进而使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从心理学上讲,“幸存者偏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指通过某些经过筛选的信息得出结论,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也没有意识到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一般认为,“幸存者偏差”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也就是今年高考“全国卷II”上的语文作文题干中提到的故事:“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情况,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事实上,“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很多人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是因为看到有些人“没有好好上学却仍然当老板、赚大钱”,却忽略了那些因为没有好好上学而默默无闻,甚至失魂落魄的人;很多人在看了经典的老电影后,会感叹电影创作“今不如昔”“一年比一年差”,却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时光中的、不好看的老电影……
“幸存者偏差”往往会让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幸福者偏差”呢?这里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概率论”思维。“概率论”告诉大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一个事物的表现会趋于平均水平,即“均值回归”,根据这个理论,大家在做判断的时候应该避免盯着某些“小概率事件”不放,而要从更宏观、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
2.避免陷入“简单逻辑”。研究证明,因为大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信息,所以其更喜欢按照简单、省力的方式来运作,而“简单逻辑”便是一个人在面对某件事情时,不假思索就能出现的思维方式。但必须明确的是,“简单逻辑”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可以节约精力等,但有时候也可能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和别人进行一次交流。
3.学会拆分任务。“幸存者偏差”等逻辑谬误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关注现存的、眼前的事物,即更相信“眼见为实”,而忽略某些隐藏信息和细节。对此,大家可以通过拆分任务的方式,让自己对任务更加明确,比如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可以将大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
受访专家: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内容部主管唐义诚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