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青春期孩子为何容易“被内涵”?家长应重视引导

人民网科普
原创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赵鹏)10日,“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因存在“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问题被广电总局责令关停,11日凌晨,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发布公开信致歉并反思。一时间,各类传播“内涵”信息的软件或平台岌岌可危,纷纷整改。

内涵本义是“内在的涵养,或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然而,在网络用语中,“内涵”指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的文字或图片,常表现为使用隐喻、双关、反讽、暗喻等修辞手法陈述观点,同时,网络用语中的“内涵”也可以用做动词,例如“又被内涵了吧”等。

随着“内涵”概念不断走向极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有关性爱、歧视等内容的段子,但这些段子却被不少青春期孩子视为“潮流”。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5年4月16日,90后大学毕业生胡伟强在更新自己的网页。

(吕羡林/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青春期孩子为何关注“内涵”段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陈绍建表示,“有能力、有兴趣阅览‘内涵’段子的孩子大多在12~18周岁,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孩子一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阅历有限,在判断是非、对错时缺乏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生理成熟较快,容易冲动且自制力不强,很容易误入歧途,比如在面对‘内涵’段子的时候,他们常常被一些匪夷所思、刺激性较强的信息吸引,并觉得好玩、有趣,却忽略了其中违背道德、法律的因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援助公益热线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秦海表示,容易被“内涵”段子吸引,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有关。一般来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充满好奇却缺乏经验。青春期孩子好奇心较强,同时,随着心理、生理的成熟,他们开始探索一些关于“性”“爱”的主题。然而,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青春期孩子眼中,这些主题显得隐晦、神秘、富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些隐晦、神秘的信息在网络上以“内涵”段子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给予青春期孩子公开讨论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被此吸引也就不足为奇了。

2、彰显“自我”却有些过头。青春期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表现为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面对事物的时候,迫切希望该事物的标签上有“自我”的印记。然而,由于经验、知识的限制,他们很难判断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于是这种“自我意识”常常会有些极端,表现为青春期孩子会对自己的观点过于自信,从而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且显得有些固执己见;过于希望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并获得别人的认同,进而常常做出非理性的判断。

3、充满焦虑、迷茫却无处宣泄。一方面,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探索生命、价值等问题;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又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其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人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春期孩子会出现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和疏导,他们很可能会以逃避的形式来处理这些负面情绪。而“内涵”段子恰巧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内心焦虑、迷茫的出口。通过看“内涵”段子,他们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可以暂时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内涵”段子常常以反讽等形式对各类主题进行“吐槽”,很容易让青春期孩子产生共鸣。

长期观看“内涵”段子会对青春期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秦海指出,为了引人眼球,“内涵”段子常常会传递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用抹黑、反讽等方式来嘲弄关于价值感、使命感的主题。青春期孩子如果长期接触此类信息,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个去价值、去意义的过程,进而使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虚无,好像什么东西都“无所谓”“没什么”。

陈绍建则表示,有些“内涵”段子中蕴含着扭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会危害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不加以管制和干涉,这些长期观看“内涵”段子的孩子的生活方式、理想追求、道德标准等都有可能与主流观念发生偏离。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后,还会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

如何才能避免让青春期孩子被“内涵”段子影响呢?

陈绍建指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国家、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干预,家长也需要适当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干涉。”秦海也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在孩子青春期时,父母需要对其进行适度的干预和引导。”

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专家唐义诚向家长们介绍了一下“4C原则”,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其中,“4C”是指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Communication(沟通)、Choices(选择)、Consequences(结果)、Connection(连接)。

1、Communication(沟通):沟通是第一原则,家长要随时和孩子保持足够、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清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2、Choices(选择):青春期孩子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但往往缺乏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筛选信息,让孩子学会鉴别好坏优劣,不要盲目地接受信息。

3、Consequences(结果):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风险意识,让孩子明白,特定行为可能产生哪些后果,并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Connection(连接):良好的情感连接是沟通、教育的基础,因此,家长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定期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陈绍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援助公益热线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秦海;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专家唐义诚

相关链接:“全网最小妈妈”为何受追捧?家长掌握4C原则应对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