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崔元苑)今天是“世界帕金森日”。如今,帕金森病已经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据媒体报道,全球约45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2016年北京、西安、上海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这些数字还将继续上升。但是,对于这个发病率如此高的老年疾病,90%的人却不了解。为了让公众关注帕金森病的危害,提醒患者早防早治,让社会关注更多的老年疾病的健康管理,记者近日对权威专家进行了相关采访。
帕金森病是个什么病?
帕金森病其实就是人脑干部位的黑质变少了,黑质细胞产生的多巴胺变少了,而多巴胺正是确保身体按照大脑指令正常运动的物质。“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很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虽然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如果早期发现、系统治疗,可将病情控制住,并延缓进程。”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主任王振福解释说,过去由于医生和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有限,或者对药物治疗上的一些认识误区,患者能够真正接受药物治疗的仅有40%左右,至于更好的外科治疗,像DBS治疗,就更低了。
“对于帕金森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这也是诊断难度大的一个原因。” 王振福说。
帕金森病早诊难 这些预警信号要注意
其实,帕金森病不像脑卒中,它的起病非常隐秘,患者往往没有感觉。“比如有些患者在走路的时候,一个胳膊,一个上肢不摆动了,另外一个上肢摆动很好,这可能就是帕金森病的一个早期表现。但有时也会被误诊为脑血管病。”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提醒说,震颤算是帕金森病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现在很多患者或者老百姓,都知道手抖了可能帕金森,这说明疾病知识的普及比以前有所提高。
“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一直是一个问题。”陈海波认为,很多患者在初期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往往不会和帕金森病联系起来。一些非运动症状,比如夜间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恶梦、恐惧、害怕,夜间惊叫、夜梦中打架甚至坠床跌伤,这些都很可能是帕金森病非常早期的表现,甚至有些神经科大夫也不是那么熟悉。
帕金森病临床表现有很多种,王振福介绍说:“如果有震颤或抖动、字越写越小、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行动和行走困难、便秘、声音低沉、面具脸、头晕或头昏、站不直等早期症状,就要考虑是不是帕金森病,如果这个症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同时出现,就说明得帕金森病的几率很高。”
药物手术双管齐下 早做手术早获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说,治疗帕金森,首先内科药物治疗是基础。药物是补充减少的多巴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也就是脑起搏器手术,即DBS治疗。内外科结合起来共同治疗,病人才能最大获益。
胡永生介绍说,手术首先可以把震颤控制住。然后,僵直能得到很好的缓解,运动迟缓也可以改善。长期服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或者并发症也可以得到控制。还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延缓病情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什么条件适合手术治疗呢?胡永生说,首先要确诊患者是原发性帕金森病。另外,患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内科药物治疗。患病三五年后,发现药效减退或者有副作用,这个时候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做手术的一个时机。但是现在我们认为,手术做得越早,对病人带来的益处越大。
对于身体机能进入衰退期老年患者,如何实现舒适治疗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胡永生介绍说,DBS治疗整个过程不复杂,不恐怖,不血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风险小,创伤小,而且不要求患者必须是青壮年健康状态。经过定位,测试,植入,手术以后,医生调整选择一个最适合患者的参数进行长期治疗,实现帕金森病症状的有效控制。
“对于手术年龄,一般认为75岁以下比较合适,但是也不绝对,如果身体条件也很好,脑状态也很好,结构没有异常,75岁以上也可以手术,但要慎重一些。对于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严重的冠心病,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则要更加慎重。”胡永生提醒。
加强基层医生专业培训 多平台、多渠道开展老年病科普宣教
帕金森病是一种高致残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存在着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下避无可避的问题之一。对于帕金森病等老年高发疾病的防治,基层、社区医疗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是目前,基层医院推进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上还面临困难,“手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需要很多配合,需要专业神经内科,给患者做疾病评估,需要影像科的支持,需要麻醉手术科的支持(这个手术局麻下做比全麻下做难度大)。最主要的问题是还要有一些配套的技术手段、设备,能够把这个电极准确放到想放的那个位置,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从设备和人员的专业能力方面上,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或者有神外科基础的医院相比要相对困难一些。” 胡永生指出。
陈海波认为:“目前,社区、二级医院的医生在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上还比较困难,其实即使是有经验的神经科医生对于5年内的帕金森病患者,准确诊断率也只有50%,5年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88%。”他建议,应该加强对社区或者基层医院的神经科医生的培训教育,让他们能够尽早把这些患者推荐到有经验的专科医院、医生那里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另外,通过医联体,社区或者基层医院可以将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向专科医院或者大医院进行转诊,诊断治疗后,再把患者转回社区进行监测,这样的联动有助于帕金森病的长期管理。还有,对于帕金森疾病还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除了关注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还要关注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麻木疼痛、抑郁、焦虑,幻觉、痴呆,胃肠道疾病、低血压等),目前在这方面还要加强研究。
对于帕金森病等老年高发疾病的防治,陈海波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大众教育。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自媒体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用药常识,手术治疗,康复保健,心理理疗等等,让公众能够更详细、科学地认识这种疾病,同时也对发病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二是对专业医生进行教育培训,提高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推进帕金森病的研究。三是患者教育。要让患者知道,帕金森病虽然是一个终身性疾病,但是有很多的治疗手段,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的治疗。目前这些治疗手段,基本上可以实现患者和正常人相近的预期寿命,也能够让他们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胡永生认为,要对老年健康人群进行宣教,让他们了解老年病不光有高血压、心脏病,还有帕金森等等高发疾病。国家非常重视老年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比如建立多学科的老年疾病诊疗中心,建立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从治疗、手术到康复的全程化服务,还有加强老年医学的研究和临床支持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在切切实实提升和增强对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