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宝宝身上贴满了“可爱”“天真”“乖巧”等标签,然而只有真正做过家长的人才知道,事实并不一定如此。有些宝宝年龄不大,脾气却不小,总是抓抓这个、踢踢那个,而且动不动就嚎啕大哭,这可愁坏了不少家长。那么,为什么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宝宝会如此“不听话”呢?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5月6日,在合肥市凿壁偷光图书城,黄珍珠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任浴妍正在读书。(张大岗/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家长需要知道,不听话的宝宝并不一定是坏宝宝。当宝宝对家长的某些行为,或对周围环境不满时,就会出现某些负面情绪,并通过不听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宝宝也不例外,所以负面情绪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不过家长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宝宝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正是家长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而让宝宝越来越听话的过程,就是一种“情绪教育”,当宝宝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时,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让宝宝学会辨认情绪,并能够通过语言清楚地表达情绪。宝宝年龄尚幼,难以用语言形容自己的很多感受,于是脸红、挥拳头、胡闹等都有可能成为宝宝表达情绪的方式。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宝宝了解什么是生气、不满、讨厌等,并教会宝宝如何用语言表达。
2、让宝宝学会控制情绪。家长可以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让宝宝学会控制情绪,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宝宝来说,家长首先要让其懂得“无伤规则”,即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既不要损伤财物,也不要伤害自己和他人。
3、适当让宝宝经历“挫折情绪”。“挫折情绪”是宝宝在遭受打击之后出现的情绪,常常表现为失落、内疚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宝宝正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因为挫折会破除宝宝的“全能感”,让宝宝能够更好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让
宝宝
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改正错误、完善自己。
(唐义诚)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