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肺癌为什么难治愈?高危人群每年都应进行一次筛查

人民网科普
原创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人民网天津12月25日电 (记者朱虹)“早诊早治是治愈肺癌最有效方法。”大会主席、天津市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近日在天津召开的“2017世界肺癌大会中国区会后会”上表示,最新版肺癌分期标准显示,肺部肿瘤小于5厘米时,每增加1cm,生存率会相应降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新发肺癌患者180万,死亡160万,是最凶险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肺癌的死亡率呈现趋于平稳的态势,但仍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肺癌的防治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任重道远。

肺癌之所以难治愈,主要原因是先兆不明显,发现即是中晚期,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诊、漏诊,只有当肿瘤比较大,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较多或出现远隔脏器转移时,才会有较为明显的症状。而肺癌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又与一般呼吸道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被忽视。”王长利教授表示,目前,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仍然是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我国肺癌的外科治疗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微创外科方面更是胜出一筹。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经过规范化的外科及综合治疗,1厘米以下的肺癌治愈率可达90%,2至3厘米的治愈率则为85%左右,可以说,每差别一厘米就会带来患者生存期的差别。

但是随着国内部分地区肺癌筛查工作开展,在一些大型专科中心肺癌手术中早期患者的比例逐渐提高,以天津市肿瘤医院为例,15年前,来该院诊治的肺癌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5年生存率不足20%。随着筛查工作的开展和人们防癌意识的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也有了较大提升。“目前接诊的患者近60%是肺癌早期患者,他们中的大部分患者都是通过定期查体或肿瘤筛查发现的肿瘤。”王长利教授表示,生存期的提升离不开外科技术,尤其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不断进展。仅王长利教授团队2017年开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肺癌手术达270余例,这些患者均是肿瘤小于5厘米的患者。

王长利提醒,目前较为常见的肺癌筛查及诊断方式中,X线胸片用于检查早期肺癌漏诊率较高,对肺癌生存改善有限,而低剂量螺旋CT检查结合了肺部CT与X线胸片的优点,清晰度高,射线剂量相对较小,可以发现位于解剖学死角或胸片检查中因组织结构重叠等原因造成的病灶遗漏,明显提高了肺内小结节病变的检出能力,甚至能够发现小至3毫米的微小结节,对早期肺癌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肺癌,这种检查的检出率可达到80%以上。

王长利建议,年龄40岁以上、长期吸烟、有肿瘤家族史、有职业暴露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肺癌筛查。对于健康人群,也应做到尽早戒烟控烟、拒绝被动吸烟,重视并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争取从病因上预防肺癌。

“2017世界肺癌大会中国区会后会” 是经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授权,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主办,天津市肿瘤医院承办,该会议精选2017年10月15日-10月18日在日本横滨举办的“2017年世界肺癌大会”的核心内容,传递肺癌最新学术信息,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肺癌专家及学者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肺癌领域的互动交流和发展进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