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庆、中秋佳节双节将至,假期叠加构成长达8天的“超级假日”,这个假期你打算怎么过呢?很多人选择去福利机构、文化展馆、旅游景点等参加志愿活动。那么,参加志愿活动到底有哪些好处?志愿活动是不是参加得越多越好呢?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9月7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兴街道办事处六0七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居民解读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并开展免费体检活动。(李建明/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参加志愿活动都有哪些好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爱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通常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志愿活动能带给他们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需求,具体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点:
1.他们在志愿活动中会与受助者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发生社交联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情感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
2.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付出、奉献获得了受助者、围观者的尊重;通过与其他志愿者的相互协作、帮助获得了友谊等,从而满足了自己的爱与尊重需求。
3.对于一部分志愿者来说,志愿活动已经成为了抱负和理想,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潜能、收获快乐、感到充实,从而使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参加志愿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价值和主观幸福感。
志愿活动是不是参加得越多越好呢?
既然参加志愿活动能够提升幸福感,那么是不是说志愿活动参加得越多,幸福感就越强呢?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与不参加志愿活动的老年人相比,经常参加志愿活动的老年人对生活感到幸福的比例更高,但他们对生活感到不幸福的比例也更高。
事实上,
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参与志愿活动的频次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过多地参加志愿活动的人通常在家庭、职场或社区中缺乏必要的支持,而且高强度的志愿活动也会增加疲惫感,从而降低幸福感。
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我们可以适度地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活动,但同时也要劳逸结合,不要让志愿活动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
(周佳莹)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