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部日剧,最有感触的还是《贤者之爱》。这部由四集组成的电视剧讲述了两个女人长达几十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仅从心理的角度描绘了她们之间的情和恨,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的行为依赖心理暗示和感受的事实,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部特别的“心理剧”。
女主真由子是一名高级编辑,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她本来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十几岁时,邻居女孩百合的出现,使她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使原本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复仇的漩涡。百合由于在自己的家庭中一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和家人之爱,对真由子的生活非常羡慕,渐渐地就出现了“心理附体”的现象,也就是她从心理上开始认同真由子,并下意识地把她变成自己。一开始她心安理得地拿走真由子喜欢的东西,例如项链、玩偶等等。然后夺走了真由子的父亲以及真由子的初恋。她毫无顾虑、随心所欲地拿走真由子的一切,而且从不感受到内心的自责。
真由子面对百合肆无忌惮的行为,一开始是一筹莫展。她受到的良好教育让她无法开口,无法拒绝百合的无理要求,所以她依然与她作陪,也承认百合是自己的好朋友。一直到有一天她亲眼看到父亲把百合拥在怀里,她虽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扭头而去,但本来健康的内心世界却一下子分崩离析。父亲第二天由于深深的自责选择了轻生的道路。真由子内心十分煎熬,也感到恐怖,但因为年轻无力而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一切,也无法指责百合,她也完全没有进行自我发泄的可能。而百合则继续为所欲为,在真由子仅剩的初恋对象谅一身上打主意。她终于抢走了谅一,从而让真由子仅剩的一点梦想也化为泡影。真由子面对百合的贪婪,无力抵抗,也无法摆脱,似乎在心理上已经习惯了百合的行为方式。当百合的儿子出生时,她才看到了自己唯一的希望,一个转机:那就是复仇。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通过一个方式来摆脱自己的无能和愤慨,复仇就是唯一的可能,而新生儿直己就是进行复仇最理想的工具。
整整20年,真由子通过调教百合的儿子直己,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言传身教,让直己成为一个无法离开她的人。她成功地掌握了一个本不属于她的生命,终于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面对一个年轻的异性,她的身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仇在她的心里已经不再是发泄仇恨的手段,相反她也产生了对直己的真情实意,她当然担心她会失去他,但面对可能失去的爱人,支配她的不是仇恨,而是惋惜。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她对百合说的那样,她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无法成为彼此”,成为孤独的个体是她心理上新的认同感,她第一次不同意把父亲留下的老屋卖给百合,她终于开始自主,开始要过自己独立且孤独的生活。
剧情发展到这个时候,我的同情心完全是放在真由子身上,对百合甚至产生一种莫名的憎恨,觉得她是自作自受,因为她的贪婪不仅让人恶心,甚至让人感到她的无耻。一直到第四集,百合在汽车上同真由子的对话,才揭示了前面三集她所作所为的根源。百合坦诚地告诉真由子,她可以接受真由子同儿子直己的关系,但她完全不能接受的是要与真由子反目,因为她根本离不开真由子,她甚至愿意和她同归于尽。百合也真这么做了,看到这里,我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我突然有一种开悟的感觉,开始理解百合,也突然明白百合所作所为的大部分动机:百合从认识真由子开始,在心理上就开始停止成长为“个体”。面对真由子的那种高贵和淡定,她意识到只有自己成为真由子,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所以她必须获得真由子曾经拥有和将拥有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她是通过这些行为来建立一种对自己的保护机制。百合无疑是爱真由子的,尽管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几乎是病态,不言而喻,最终也就造成了自我毁灭的代价。
真由子活了下来,但变成了植物人。直己留在她身边照看她。被她成功调教的直己这么做并不是完全出于爱,而是因为自己也从心理上需要她,尽管她已经无法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从心理依赖的角度来看,直己同自己的母亲百合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也是完全依赖自己羡慕崇拜的对象。真由子虽然摆脱了心理依赖,但这个怪圈继续缠绕在直己身上。
这部电视剧的灵感来自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作品 《痴人之爱》,真由子调教直己,实现自己的复仇之举,就出自于这部小说。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但是我绝对相信,对本剧的编剧来说,这部小说只是一个引子,编剧只是通过这个引子展现人与人复杂的关系以及人无法言表,有时甚至无法感触的种种心理现象。
听说,看过这部剧的观众反应也很不同,也有人认为这部剧甚至“毁三观”,当然是因为真由子同直己的所谓“母子恋”。我想,这些人之所以这么想,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习惯于看那些所谓“正常的爱情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几乎没有真实性。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真实生活中,我们的“真实”不会那么“循规蹈矩”,不是因为我们不愿那样,而是人在很多情况下会制约于自己的经历所造成的心理机制,甚至不能自拔。这也正是我推荐《贤者之爱》的原因之一。(李健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