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 防治工作慢不得

人民网科普
原创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慢性病无疑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上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慢性病防治规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此前举行的“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表示,我国慢性病形势严峻,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未来20年里,中国慢性病还会增长2—3倍,且呈年轻化趋势,防治工作慢不得。

目标:202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其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的核心目标,并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指标。

记者注意到,到2020年和202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10%和1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比现在的30.9%分别提高5%和10%,也就是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在2020年时有望达到35.9%;“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要从现在的50%提高到60%和70%。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遗传为15%。为此,《规划》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

《规划》明确,到2020年和2025年,要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现在的10%增长到20%和2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3.6亿人增长到4.35亿人和5亿人;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由27.7%控制到25%和20%以内;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在10.5克基础上降10%和15%。

《规划》同时提出,要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时提供干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提供血糖血脂检测、口腔预防保健、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等服务。逐步将临床可诊断、治疗有手段、群众可接受、国家能负担的疾病筛检技术列为公共卫生措施。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逐步开展上消化道癌、宫颈癌等有成熟筛查技术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将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

防控慢性病,《规划》提出了八项措施,其中包括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

关于完善监测评估体系,《规划》提出,要整合单病种、单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实现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国家、省级和区域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重点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实时更新,定期发布慢性病相关监测信息。开展营养和慢性病危险因素健康干预与疾病管理队列研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规划》强调,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系统加强慢性病防治科研布局,推进相关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完善重大慢性病研究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统筹优势力量,推进慢性病致病因素、发病机制、预防干预、诊疗康复、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等研究,重点突破精准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应用的关键技术,支持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慢性病防治领域推广应用。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慢性病病种,总结形成慢性病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推广应用。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