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由于健康逐渐衰退与恶化,平衡感及灵活度降低,跌倒、摔跤发生的几率较高。年轻人跌倒大多不会造成大问题,而往往有各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旦跌倒,造成的后果就严重许多,可能导致骨折、脑血管破裂出血甚至死亡,因此要特别加以注意。医学专家指出,改善外部环境,提升老人对跌倒风险的认识,万一跌倒后积极处理,才能让老人家安度晚年。
老人跌倒的高危因素逐个数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防跌倒专项小组组长、关节外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李继华介绍了容易导致老人跌倒的一些高危因素。衰老导致老年人肌肉、骨骼、神经等的功能退化,使感觉变得迟钝,反应变慢,视力变得模糊,身体的协调功能变差,平衡能力下降,因而他们容易跌倒。
一些老年人存在各种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像高血压,血压控制不好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头晕、眼花、天旋地转感,站立不稳就容易跌倒;还有冠心病,患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出现心绞痛,可能因疼痛难以忍受而跌倒;患有糖尿病并长期使用胰岛素针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低血糖昏迷而跌倒;还有一些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营养不良,全身肌肉松弛萎缩,还可能有贫血,身体疲乏无力也会容易跌倒。
李继华指出,除了患者自身因素以外,不良的外界环境也是导致跌倒的重要因素,包括:室外不平的路面、长有青苔的台阶、迂曲复杂的道路情况等;室内杂乱无章的摆设、湿滑的地板、未固定好或高度和宽度不合适的床和桌椅、昏暗的光线照明等;个人衣裤不合身,裤子过长时绊脚,衣物过紧令身体活动受限,鞋子不合脚、不防滑都会影响行走。
不服老的人要认识到跌倒的风险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老人防跌倒最关键的因素。李继华说,很多老人都不服老,高估自身能力,认为跌倒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可以独立行走,不愿意用辅助工具,也不愿意晚辈搀扶,实际上往往是这类老人容易跌倒。只有在认识到自身容易跌倒的风险,老人不会排斥防护措施,包括:
●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无水渍,卫生间设有防滑垫并有醒目的防跌倒标志牌。
●夜间保证照明,让老人起床时能看清室内环境。
●避免在老人家的活动范围内放置障碍物,告知他们尽量使用扶手等设施,例如坐便器旁边的把手。
●定期检查老人们使用的轮椅、平车、助步器等,保证其完好。
●老人的衣裤应合身适体,避免又肥又长,下床时应穿防滑鞋。
对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应有针对性地预防跌倒。李继华提出:
1.有严重贫血、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在变换体位时动作要慢,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例如起床要做到醒后在床上平躺30秒,起身在床上坐30秒,床边站立30秒后,感觉无头痛头晕等不适再行走(这个30秒规则适合所有有跌倒风险的老人)。
2.使用镇静催眠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利尿剂、麻醉止痛剂、轻泻剂的患者,要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服药后活动时要特别注意防范意外的发生。
3.心脏病者要明白到床旁是跌倒高危地点,排便是跌倒高危诱因,平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4.糖尿病者的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足部压力感觉异常容易导致跌倒的发生。有糖尿病足部病变患者下床更应注意防范,平时注意足的保护,要穿宽松的鞋子,走路缓慢不能急,行走时可使用辅助器具。
跌倒后以为“没事”却留下后患
若老人不慎跌倒,李继华建议周围的人首先应判定其受伤的程度,评估神志是否清楚,有条件的可以量一下血压,询问老人什么地方痛。老人跌倒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为髋部和手臂,若跌倒部位有持续疼痛或者触碰痛、肿胀等,应让老人的受伤一侧制动,尽快拨打120,让医生前来处理。
有些时候老人对疼痛不是特别敏感,跌倒后不愿意到医院就诊,就可能留下陈旧性骨折。因此李继华建议,老人跌倒不管伤情轻重,最好到医院全面排查一下,以免留下后患。(记着 伍君仪 通讯员 游华玲)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防跌倒专项小组组长、关节外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李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