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南北方小麦的不同灌溉技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1.北方麦区

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衡,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仅能满足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5~1/3,尤其在小麦拔节至灌浆中后期的耗水高峰期,正值春旱缺雨季节,土壤储水消耗大。因此,北方麦区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含量变异大,灌水与降水效应显著,小麦生育期间的灌溉是十分必需的。麦田灌溉技术主要涉及灌水量、灌溉时期和灌溉方式。小麦灌水量与灌溉时期主要根据小麦需水、土壤墒情、气候、苗情等来定。灌水总量按水分平衡法来确定,即:灌水总量=小麦-生耗水量-播前土壤水量-生育期降水量+收获期土壤储水量。灌溉时期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的不同要求来掌握,一般出苗至返青,要求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低于55%则出苗困难,低于35%则不能出苗。拔节至抽穗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器官大量形成,气温上升较快,对水分反应极为敏感,该期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70%~90%,低于60%时会引起分蘖成穗与穗粒数的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开花至成熟期,宜保持上壤水分不低于70%,有利于灌浆增重,低于70%易造成干旱逼熟,导致粒重降低。为了维持土壤的适宜水分,应及时灌水,一般生产中常年补充灌溉4~5次(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每次每公顷灌水量600~750立方米。从北方水资源贫乏和经济高效生产考虑,一般灌溉方式均采用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资源的条件下,实行关健期定额补充灌慨。根据各地试验,一般越冬水和孕穗水最为关键。另外,在水源奇缺的地区,应采用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管灌等技术,节水效果更好。

2.南方麦区

小麦生育期降水较多,除由于阶段性干旱需要灌水外,一般春夏之交的连阴雨,往往出现“三水”(地面水,潜层水和地下水),易发生麦田涝渍害,一直是该地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实施麦田排水。麦田排涝防渍的主要措施有五点:一要做好麦田排涝防渍的基础工程,做到明沟除涝,暗沟防渍,降低麦田“三水”;二要健全麦田“三沟”(腰沟,畦沟和围沟)配套系统,要求沟沟相通,依次加深,主沟通河,既能排出地面水,潜层水,又能降低地下水位;三要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四要培育壮苗,提高麦苗抗涝渍能力;五要选用早熟耐渍的品种及沿江水网地区麦田连片种植。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