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是豌豆的常见病害,分布广泛,在发病条件适宜的地块可大量发生。该菌还可与另外两种壳二胞属病原菌共同危害,引起相似症状,统称为“壳二胞疫病”,产量损失一般5%~15%,严重时可达50%以上。
[症状识别]病原菌侵染叶片、叶柄、茎蔓和豆荚。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淡褐色、褐色,有明显的深褐色边缘,有的病斑上有2~3圈轮纹,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和茎蔓上病斑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紫褐色,边缘色泽较浓。茎基部发病后缢细,易倒伏,称为“基腐”或“脚腐”。果荚上病斑近圆形,灰褐色至紫褐色,边缘明显,略凹陷,后期也产生黑色小粒点。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不与豆科作物连作、间作、套种,种植豌豆抗病或轻病品种,选留无病植株留种,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和翻耕,减少越冬病菌。
(2)种子处理。商品种子应行处理,防止种子传病。温汤浸种可用50℃~55℃温水浸种5分钟。操作时种子先在凉水中预浸4~5小时,然后置入温水中没5分钟,再取出种子,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药剂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田间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政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I000倍波,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化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I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800倍液,或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I000倍液等。棚室内也可施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次每667平方米用药1kg。
编辑:柳晓林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