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后广西大部分地区气温居高不下,蚕病的发生也达到全年最高峰,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等病毒病多发。截止6月中旬,广西的蚕病监控数据显示,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的发生率较往年显著增高。
笔者在对蚕病的跟踪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蚕农对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缺乏认知,更不了解其防控措施,生产中常会连续多批次感染同样的疾病,严重影响了蚕农的收益。因此,以下向广大蚕农介绍这两种蚕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以减低蚕病的发生率,促进蚕农稳产增收。
一、发病特征。
中肠型脓病与浓核病都属于病毒病。中肠型脓病病毒可形成多角体,多角体病毒对自然环境抵抗力较强。而浓核病病毒不能形成多角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较弱。
在感染这两种蚕病24小时后,病蚕表现食桑缓慢,随着病情加重甚至停止食桑,行动不活泼,蚕体瘦小,病势缓慢,病程长,群体发育不齐。病蚕的粪便、胃液是蚕座内的主要感染源。养蚕期间易发生混育感染,导致在大蚕期出现假熟蚕或不结茧的情况。大蚕期病蚕表现食欲减退,静伏于蚕座四周,体色失去青白,逐渐停食变成空头蚕;响食后病蚕体壁多处皱折;发病严重者排泄黏粪、污水,并出现吐水现象。
在中肠型脓病后期,撕开蚕的腹部体壁查看中肠,可见乳白色肿胀病变,中肠不再透明(健康蚕中肠透明,内部充满桑叶碎片)。
浓核病发病较中肠型脓病急,病蚕体色发黄,小蚕感染后蚕体后部呈锈色,排褐色稀粪或污液,撕开中肠无桑叶碎片,充满黄褐色液体,没有乳白色肿胀病变,死后尸体软化,从后部开始干瘪。
另外,中肠型脓病与浓核病可同时感染,彼此无干扰现象。
二、防治措施。
1.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源。推荐用2%新鲜石灰浆或碱性含氯消毒液对蚕室、蚕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2.严格实行分批提青,及时淘汰病蚕、迟眠蚕,防止混育传染。
3.做好养殖期间的蚕座消毒工作。蚕眠期、起蚕期要撒施生石灰,进行眠起蚕处理及蚕座消毒。由于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在碱性环境中溶解的速度相对血液型脓病的多角体更慢,所以在撒施生石灰时应特别注意把整个蚕座覆盖完,以不露出蚕沙为准,而且在撒生石灰后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给蚕喂叶。
4.野外昆虫是这两种病毒病的重要传染源,及时做好桑园治虫,可防止交叉感染,降低发病率。
编辑:戚毅
审核专家: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高级记者 钟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