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是由豆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痘疹)。
(1)临床症状
山羊痘潜伏期6~8天,病初鼻孔闭塞、呼吸急促,有的山羊流浆液或黏液性鼻涕;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有浆液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到41℃~42℃;鼻孔周围、面部、耳部、背部、胸腹部、四肢无毛区、有两分至一元钱硬币大小的块状疹,疹块破溃后,有淡黄色液体流出,时间长了结痂。全过程约4周左右。山羊痘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关节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脓毒败血症死亡。
(2)防治
①预防。引进种羊要检疫,隔离4个星期,无疫后混群饲养。平时注意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发病山羊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和消毒,病死山羊尸体立即深埋,防止病源扩散。疫区内用痘苗预防接种,羊痘鸡化弱毒苗,0.5毫升/只尾根部皮下注射,免疫期一年。
②治疗。痘疮可用0.1%高锰酸钾液洗涤,再涂擦碘甘油或紫药水。休表病变部,以温水消毒洗涤,拭干后敷以氧化锌软膏或硼酸软膏,也可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毛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