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特点:
树高3米左右,树冠3米左右,干高60~80厘米,主枝分层排列,第一层3个;第二层1~2个主枝,第3层1个主枝、第四层1~2个主枝。全树6~8个主枝。第一层主枝邻接或邻近排列,与主干角度60~80°,向四周伸展生长。培养侧枝2~3个。第二层主枝与第一层相距60~80厘米,可培养1个侧枝,角度稍大;第三层、第四层相距第二层、第三层主枝40~60厘米。主枝单轴延伸,不在其上留较大结果枝组,在主枝对面培养一个较大的单轴结果枝组,占据空间。
适应行株距为3.5~4米×2~3米的栽植方式。
(二)整形过程:
第一年:栽植后,及时定干并采取刻芽措施,到秋季长成6~8个长枝。冬季修剪选留3个生长势强,方位错落合理的枝条做第一层主枝,并在中部饱满芽处短截,中央领导枝70~90厘米短截,其余长枝长放不剪。
第二年:春季萌芽前,在3主枝侧面各刻芽4个,中央领导干顶端刻芽2个。萌芽后将长放的2~4个长枝拉水平。背上芽抹去,促进成花。8月下旬,将春季刻芽形成的枝条拉成水平,做第二层主枝培养。冬季修剪时,中央领导枝留60~80厘米短截,主枝上刻芽形成的枝条选留1个做侧枝培养短截,主枝延长枝留2/3短截。
第三年:与第二年相同,培养第三层主枝1~2个。在基部主枝上第一侧枝对侧再选留1个侧枝。第二层主枝上选留1个侧枝。
第四年:将中央领导干顶端延长枝向相反方向拉平,做第四层主枝利用。树形基本完成。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