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保护地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和气温趋高等原因,美洲斑潜蝇发生加重,成为当地菜田的主要害虫。现总结几年来其发生危害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办法。
一、发生规律
危害严重
美洲斑潜蝇可寄生26科312种植物。据调查在我省中阳县可寄生18科66种植物,包括了本地大部分可种植的品种。
严重危害类:主要包括瓜类、豆类、蓖麻等。
一般危害类:茄科的蕃茄、辣椒,十字花科的小白菜。
危害轻或零星发生类:棉花、大豆、绿豆、花生、芝麻、花卉等。
美洲斑潜蝇成虫、幼虫均可造成为害,但以幼虫为害为主。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同时也为病菌提供了入侵途径和滋生场所,因而造成植株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叶子干枯脱落,产量影响严重。如:在重发生的蔬菜作物上,虫株率一般平均达60%~100%,虫叶率达50%~90%,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
危害特点
美洲斑潜蝇为害种类多、分布广。据调查,邻近大棚蔬菜田重于其它田。美洲斑潜蝇在寄主作物上的垂直分布是随植株生长由下往上增长,且密度增加,危害也随之增加,特别在嗜食性的搭架蔬菜 (丝瓜、黄瓜、豆角)上,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 (从栽培角度看搭架是取得优质高产的措施之一,而从防治角度看是给该虫的发生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作物的一生中,苗期开始危害,生长中期始盛危害,生长后期是危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调查不同生育期的黄瓜,苗期叶被害率为6.1%,生长中期叶被害率11.1%,而后期叶被害率高达38.1%。
美洲斑潜蝇在露地为害时间长,高峰期久。1997年在暖泉镇系统调查,美洲斑潜蝇在露地为害期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至10月底或11月中旬,约180余天。为害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9月底,约110天左右。
二、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白天活动,通常一日内9~16时是成虫取食、交尾的活跃期,集中活动在寄主上部叶片,飞翔能力有限,产卵时不活跃,反应迟钝,振动叶片不易飞走,最喜欢在葫芦科、豆科、茄科植物上活动和产卵。老熟幼虫在叶面活动约1小时后落向地面,寻找土壤或土缝入土化蛹,部分老熟幼虫可直接在叶面上化蛹,土壤板结对蛹羽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美洲斑潜蝇的自然扩散能力一般,主要以卵、幼虫、蛹随调运植物的切花、切条、叶菜、带叶的瓜果类蔬菜,盆栽植株、土壤及其铺垫、填充物、包装物、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该虫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秋季发生为害最重,夏季次之,春季较轻,冬季露地大田基本不发生。
温度 美洲斑潜蝇对温度敏感。在21℃~32℃的范围内,发生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世代历期越短,为害严重。
湿度 湿度是影响该虫发生为害的重要因素。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或少雨土壤干旱,不利于该虫发生,而降雨次数少,雨量小,但土壤水肥条件好,有利于该虫发生。
四、综合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①加强植物检疫:不从虫害发生区向非发生区调运蔬菜及其他寄主植物等;②烟剂熏蒸:在扣棚膜后栽苗前,每亩面积用22%敌敌畏烟剂300ɡ,均分成几堆,傍晚密闭棚膜后点燃烟剂熏蒸;③地膜覆盖载培:采用地膜覆盖(小)高畦畦面,以防老熟幼虫钻入土内化蛹;④防虫传入保护地:可在放风口和棚室门口覆盖防虫网,定植无虫苗,避免人为传虫到保护地内。⑤结合田间管理,随时除净杂草,特别要注意除净龙葵、苍耳、蔓陀罗等美洲斑潜蝇寄主的杂草,集中后高温沤肥或深埋或烧毁,或倒入沼气池内。在蛹盛期,应小水勤浇,杀灭落地蛹。选用鲜食玉米、韭菜、瓠瓜等非寄主作物套种,以减轻危害。
物理防治
在成虫期设若干黄板或黄条置于作物顶部,可用废塑料板、纸板、木板、也可用废塑料条、布条,先用黄漆漆好,再涂一层废机油或粘虫胶,粘满后及时清洗,可反复使用,同时兼治白粉虱和蚜虫。
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为叶被害率达10%~20%或百叶虫道数30条以上。幼虫在晨露干后至11时前在叶面活动最盛,也是幼虫从虫道中出来化蛹的时间,此时施药治幼虫和蛹效果最佳,成虫早晚行动迟缓,此时喷药效果好。针对成虫受惊后向上逃的特点,喷药时应喷头朝下从上向下喷。该虫易产生抗药性或交互抗药性,因此宜将1.8%虫螨克 30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倍液,98%巴丹2000倍液,10%烟碱乳油1000倍液,1.8%阿巴丁3000倍液,18%杀虫双600倍液,48%乐斯本1000倍液交替使用。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