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梨园多建在丘陵地带,有不少旱地梨园,仍要靠天吃饭,到夏季容易受到干旱天气的侵扰。所以,要尽量保存土壤内降雨得到的水分,减少水分的蒸发流失,以抵抗干旱天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高温对果树的影响
(一)组织灼伤
一般落叶果树在生长期温度在30~35℃时,其生理过程会受抑制。50~55℃时即受严重伤害。果树受到热害后,常表现出树皮干裂,树枝灼伤,叶片出现坏死斑,叶色变褐、变黄;果实受到轻度影响时表现出成熟期延迟,果小。色泽、香气、品质和耐贮性变差,受到重度影响时则组织灼伤。
(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
超过温度补偿点以上高温时,使果树叶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平衡遭受破坏呼吸大于光合,消耗贮藏养分。高温促进树体水分蒸发,破坏了水分平衡,导致叶片萎蔫脱落。枝梢干枯。高温会加速枝梢生长发育,缩短生育期,叶片早衰。
因营养积累受影响,致使果实不能正常发育,花芽分化不良。
二、干旱对果树的影响
(一)根系活动受阻
根对干旱的抵抗力要比叶片低得多,干旱时,根系木质化加快,自疏现象加重。出现萎蔫远比地上部早。在严重缺水时,叶片夺取根部的水分蒸腾,不仅使根系生长和呼吸停止,还会加重根腐病等根部病害的发生。
(二)叶片受损
严重水分胁迫促使叶片衰老,加速离层形成而脱落,并使叶片产生灼烧,也就是生理性落叶。
(三)果实发育受阻
果实内80%~90%为水分,保证水分供应是果实增大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细胞增大阶段,此时若水分不足,持续时间长,因缺水使果实生长减少的量,也不能通过随后的供水而弥补过来。当树体内水分亏缺时,叶片往往从果实中夺取水分,满足蒸腾的需要。因此在水分不足时,首先使果实内水分亏缺,进一步缺水,则果实停止生长,以致萎蔫。
三、防御高温干旱为害的措施
(一)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
使梨园土壤具有良好的疏松度与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以肥保水。同时优质深厚的土壤结构促进形成深厚的根系,有利于吸收更深层的土壤水分,这项工作主要在建园前做好,也可通过开沟、打孔等措施来改良成年果园的土壤。
(二)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果树的生长、结果情况,以及不同生育阶段果树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肥,确保适时适量适法施用,及时满足树体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可使树体生长发育健壮,提高其耐旱力。另外,P、K肥可增强树体的抗旱能力,合理施用P、K肥是提高树体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合理的配方施肥,形成健壮老化的果树体质。健壮老化的树体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还能贮藏更多的水分;
(三)园地生草覆盖
实践证明良好的活草层对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效果明显。同时在行间用秸秆、杂草、地膜对果园进行地面覆盖。覆盖时注意用土压好覆盖物,防止火灾和风吹。覆盖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的根本措施,宜在早春进行。没有进行地面覆盖的果园,应经常对园地进行划锄,使表土细而松,防止土壤水分上升到地面而蒸发掉,同时,划锄可清除杂草,减少杂草生长时对水分的消耗。
(四)合理修剪
修剪是调整树势强弱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旺长树,冬剪时应尽量少短截,以缓和树势,减少营养生长对水分的大量消耗;对衰弱树,应适当回缩,使树势、枝势健壮,增强树体抗旱能力。在果树生长期,及时抹除多余的萌芽,疏除多余的枝条,并对徒长枝、旺长枝进行疏除或短截、摘心,以减少枝叶数量,减少水分蒸腾量。同时,适当增加疏果量,减少负载,可增加树体的贮藏营养,提高树体的抗旱能力。
(五)喷施化学药剂
在枝条生长旺期,叶面喷施多效唑(PP333)等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枝叶的快速生长,既可降低水分的蒸腾量,又可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其抗旱能力。此外,叶面喷施旱地龙、旱地丰、美果露及阿斯匹林片等蒸腾抑制剂亦可有效降低水分的散失。
(六)穴贮肥水
穴贮肥水是省水省投资,水的利用率较高的一种技术措施,有条件的果园可采用。在灌水同时可以随水进行追肥,给果树补充养分,草腐烂后可还原为腐殖质营养。具体的做法是:每树冠外围挑2~3个33厘米见方的小坑。坑内装满麦草或其它杂草,并加入100~150克二铵或其它肥料,上覆地膜,地膜上留一小口,然后灌水至坑满,小口上盖一瓦片
(七)合理灌溉
有灌溉条件的梨园在高温干旱时,要注意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满足叶片蒸腾和果实膨大对水分的需求,缓解高温干旱对树体的危害。合理的灌溉方法是,少吃多餐,适量灌水。由于干旱时间长,温度高,幼果果皮增厚,如一次性灌水量较大,幼果果肉生生快于果皮,势必容易引起裂果。因此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应先轻灌,隔3到5天逐渐加大灌水量,可减轻裂果程度。
通过喷灌设备,在傍晚或夜间向树冠和行间喷水或喷雾降温增湿,改善园内小气候,缓解高温和太阳直射对树体和果实的伤害。
(八)防治病虫害
气候干旱时,白粉病、果树锈病、树干腐烂病、穿孔病等发生严重,红蜘蛛、梨小、梨木虱等虫害也会大量发生,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应及时有效地防治好各种病严防病虫。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及时有效地防治好各种病虫害,是提高树体抗旱能力的根本保证。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