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实践表明,鸡群的光照管理与生产性能的提升、生产效益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科学的光照管理能够延长鸡群的产蛋高峰期,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光照不科学,不但缩短鸡群的产蛋周期,而且还会造成鸡群出现不必要的伤亡,影响养殖效益。
一、育雏期光照
鸡群到舍进入育雏阶段,一般情况下要给予鸡群24小时较强的光照,主要是因为鸡群刚出壳,视力没有达到正常的视觉能力,为了不影响鸡群的正常采食、饮水以及必要的活动,故而要采取长时间的强光照。随着鸡群日龄的增加,身体各个器官机能逐步发育健全,其视力达到正常的水平,这就需要逐渐降低光照强度,缩短给光时间。这也就是平时日常管理上要求的育雏期前1~3天给24小时光照;4日龄后逐渐减光照,到40日龄以后保持8~10小时的平稳光照。
如果在育雏期间违反科学给光制度,育雏前期光弱或者给光时间短,鸡群会因为没有得到充足的采食、饮水而影响鸡群的正常发育,出现较多的弱雏,进而感染疾病加大疾病风险,死淘率升高,增加养殖成本。而存活的下来的体质较弱的鸡只也会因为生长发育迟缓而延迟开产,影响未来生产性能的发挥。育雏后期又会因为光照时间长,黑暗时间短,鸡群采食量增加,体重增长过快,油脂沉积增加,出现脂肪肝症状。
二、开产后光照
鸡群开产后,有部分养殖场加光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加光过早、过快,或者给光较弱。如果加光过早过快,鸡群体重还没有达标,这就意味着鸡群的骨架没有长成,体内没有蓄积足够的营养,这样会造成生殖系统提前发育,鸡群产蛋提前,但是会由于鸡只骨架没有长成而造成产蛋不下,会因为体内没有蓄积足量的钙质发生初产蛋鸡疲劳症,也会造成鸡群的产蛋高峰时间短或者没有产蛋高峰期,影响整体的生产性能。如果到了加光时间,给光弱,也就是光照强度普遍不够,就无法刺激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延迟产蛋。针对这类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严格执行加光程序与制度。开产后要把产蛋率作为调整光照的依据。连续加光开始后,根据鸡群的品种每周加光15~30分钟,直到产蛋高峰保持16小时光照。对于夜间的光照模式,也要科学给予,特别是夏季,还要注意夜间要给光一次,让鸡群有饮水活动时间,防止鸡群中暑死亡。
三、产蛋期光照强度控制
养殖场户由于害怕鸡群产蛋后出现啄肛、啄羽现象,人为降低了鸡舍的光照强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蛋性能的发挥,增加了鸡群的死淘率。比较合理的是,蛋鸡舍光照强度要以最下层笼内鸡头部位置的光照强度为准,多点光源下、光源之间的平均光照强度不应低于10.76勒克斯的亮度。实际生产中,要根据鸡舍上料机的高度确定光源距离地面的距离,然后再测量灯泡到最底层鸡头部距离;最后再根据实际测量的距离和光源的种类,计算出所需光源瓦数大小。灯泡安装完毕后,一定要用测光仪测量实际的光照强度,再根据实际光照强度进行细微调整。
实际生产中养殖场户也要根据鸡舍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鸡舍使用的是H形笼和梯形笼在光照的具体操作上是略有不同的。密闭鸡舍和半开放鸡舍也是有区别的。如果光源布局不合理,就会造成鸡舍有的笼位光照强度强,有的笼位光照强度弱。光照强度高则会造成鸡群啄癖发生,光照强度弱则会影响鸡群采食,延缓增重以及生产性能的发挥,特别是全密闭鸡舍。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式鸡舍的光照原则是利用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补充的方法,一般是在早晚各开灯一次。开产时,也同样需要逐渐增加光照的补光方法。比较理想的补光方法是早晨补充光照,这样更符合鸡的生理特点,也能刺激鸡群将每天的产蛋时间提前。不管采用哪种光照制度,一经确立就要应严格执行,否则就会影响鸡群的产蛋率。
四、产蛋后期光照管理
鸡群到了产蛋后期,很多养殖场户会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来刺激鸡群产蛋以延长鸡群的产蛋周期,缓解鸡群产蛋率的下降速度。由于鸡群开产后已经使用16小时光照,这个光照时间可恒定到60周。60周龄后增加光照的话最多只能增加到17小时,直到淘汰。此间光照如果超过17小时对产蛋还有一定抑制作用。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