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子病在貉子养殖区域普遍发生,该病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多见于饲料单一、饲养环境条件差的小型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发病较少。该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分窝后开始发病,到冬毛期大面积发生,白鼻子、白爪子的症状逐渐明显,造成貉子生长发育迟缓、繁殖力降低、毛皮质量下降,甚至死亡。一、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分窝后,在黑色或褐色的鼻镜上出现白点、白斑或红点、红斑,然后面积慢慢扩大直至整个鼻镜变白。病貉四肢部表现为肌肉萎缩、发干,有的前肢出现毛发脱落,伴随皮屑的掉落,最后很难支撑身体。爪子逐渐变长、变白、弯曲,趾爪发干、失去光泽、无润滑感;脚垫由黑色变成白色,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脚趾肿大、开裂,常继发感染出现流血、溃疡,病貉表现疼痛,不敢站立。发病的貉子中有的是一只爪子出现病变,有的是四个爪子全部病变。还有一种爪子不肿胀,而是发干,颜色发红,产生大量的皮屑。患病初期病貉采食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有的病貉生长逐渐回缩,体重从十几斤回缩到几斤,最后十分消瘦,只吃料不长个儿,食欲明显变差。如果选择病貉留种,则第二年发病率会明显增加,影响种貉的繁殖和仔貉的生长发育,可能该病可通过种畜垂直传播。即使不选择病貉留种,第二年仍然会有白鼻子病发生,因此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及饲料条件有很大关系。病貉被毛颜色变浅,粗糙无光泽,毛短绒空,缺乏弹性,容易脱落,导致毛绒质量下降。在发情季节,病貉发情症状不明显或持续发情,导致不能适时配种,引起漏配。在妊娠早期,母貉出现腹围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腹围不增加反而逐渐缩小,最后恢复到未孕状态,胚胎因发病早期被吸收;妊娠中期大量出现流产和死胎;妊娠后期,有的貉子出现胚胎吸收或死胎,即便坚持到产仔,产出的仔兽也经常会出现弱仔、小仔或产后陆续死亡。二、病因分析1.有的学者认为该病与血液寄生虫尤其是血液原虫,如焦虫病、附红细胞体等感染有关,笔者从趾甲采血制作血涂片观察,在发病初期的貉子血液未发现血虫,但在感染后期的貉子血液中发现了红细胞呈锯齿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血虫有一定关系。2.一些学者认为该病与营养缺乏有关,是综合性营养代谢性疾病,由于蛋白质、维生素缺乏使机体营养不平衡,代谢发生紊乱而导致的疾病。貉子属于杂食动物,饲料中需要优质的动物蛋白,如果长期饲喂营养单一、蛋白质低劣、动物性饲料过少的日粮,或饲料中与黑色素合成有关的络氨酸或相关维生素长期缺乏或不足时,发病会明显增多。但貉子所需要的维生素、氨基酸种类很多,到底是哪种或哪几种元素的缺乏导致的白鼻子病难以确定。三、防治措施1.驱虫。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建议用药3天停3天再喂3天为一个疗程。通过镜检血虫,如有血虫病可选用盐酸多西环素、磺胺间甲氧嘧啶进行肌肉注射。驱虫后投喂生血、补血的添加剂如复合维生素B、葡萄糖酸铁及优质益生素等。2.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笼舍卫生、舒适,减少各种应激。在配制日粮时不要过于单一,注意动物性饲料原料的添加,尽量使用多种饲料原料,使各种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相互补充,同时要根据貉子在各个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进行调制,注意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添加,为貉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优质、全价、适口的饲料。实践证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日粮搭配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