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被使用过后,由于未经有效处理,会破碎不堪,并与秸秆土壤等混合,给环境带来污染,给回收带来难度。因此,做好残膜污染治理回收工作,对改善农业环境状况等十分重要。1 农田中残膜污染造成的危害1.1 对作物生长具有危害残膜在土壤内制造了新的塑料阻隔层,使植物根系无法自由活动,吸收不了土壤的养分与水分,最终导致树苗死亡。1.2 污染当地环境,给牲畜带来危害残膜被废弃后会出现在田间地头、河流溪水之中,很多破碎的残膜极易与农作物秸秆相互混合,牲畜误食后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厌食,导致最终死亡的现象。且残膜一旦被焚烧,挥发出的有害烟气还会破坏环境,影响人体健康。1.3 对机械作业造成阻碍在进行农业耕地、播种的时候,残膜很有可能卷入机器,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另外,种子一旦撒在残膜上,就得不到良好的生长空间,最终就有可能糜烂死亡。2 残膜的污染治理原则和相关技术2.1 残膜污染治理原则残膜污染治理的目的就是在确保地膜技术增温保墒的同时,降低污染。所以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降解的原则。2.2 残膜污染治理技术路线2.2.1 大力研发使用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包括生物降解膜、光降解膜等。该技术可以使地膜在光和生物作用下自己分解。生物降解膜主要是利用土壤微生物实现了薄膜的降解。光降解膜主要是利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让地膜分解。降解膜技术的推广使用,实现了残膜的无害化、无残留处理,减少了残膜危害。2.2.2 坚持治理原则,合理推广使用降解地膜技术(1)坚持减量化原则,确保在使用较少原材料的基础上,达到预期使用目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2)坚持再利用原则,对于生产期间进入系统的物质与能源,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循环利用。(3)坚持再循环原则,对已经使用后还可以再使用的地膜物品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地膜利用效率,降低原材料的投入,减少地膜的残留量,尽量发挥其剩余价值。3 残膜污染治理回收技术发展情况3.1 可降解地膜的开发情况当前已知的有以秸秆为原材料的“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虽然相关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实际产品产量较少,相关技术指标有待优化。3.2 地膜使用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国多数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提高了铺膜效率与利用率,节省了地膜的使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3.3 残膜回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情况传统残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这种方法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下,所以必须引入机械回收手段。我国地膜厚度为0.008 mm左右,所以抗拉性差,无法使用回收机回收。加上我国地膜多用于蔬菜、玉米等种植,长期使用后破碎的地膜会与秸秆等混合在一起,给回收增加了新的难度。当前我国按照回收机技术原理可分为捡拾机型与筛选机型两种。前者出现较早,可以在松弛的土壤中对裸露于地表的残膜进行收集处理。该技术功耗低、回收残膜效果好,但是对于耕地内的残膜或者与农作物混合的残膜回收效果较差。后者是新一代回收机,可以在收集地表残膜的同时,通过分离机构将残膜与农作物残渣、土块分离,实现分离收集。该机型回收效果好、工作效率高,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3.4 残膜机械回收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遇到的问题主要有3点:一是经济效益低,投入高、回收利润见效慢。二是残膜回收机一年使用次数有限,加上成本偏高,无法满足农户预期效益目标。三是地膜与作物、土壤混合严重,回收机功能无法彻底发挥,无法调动农户使用兴趣。面对以上问题,经过研究我国开创了垄盖膜侧播种技术,该技术可以让地膜完整地铺设到地垄中间,保证了地膜的完整性与使用效果,并且方便使用回收。另外,国家还可以制定农机鼓励扶持政策,为农户提供购机补贴,调动农户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为残膜回收技术及机具的推广提供条件。4 促进残膜治理回收技术发展的建议4.1 完善可降解地膜的研发积极引进新技术研发可降解地膜,提高地膜质量及回收效果,降低地膜生产价值。比如可将地膜厚度增加至0.012 mm,然后添加耐老化添加剂,提高地膜抗拉性,方便回收处理。4.2 推广运用地膜栽培技术与苗期揭膜技术推广使用以上两类技术,将降低残膜回收难度,提高残膜回收的完整性和清洁性,有利于回收及再次利用效率的提升。4.3 制订残膜回收技术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残膜回收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4.4 制定配套政策支持制定残膜回收、政府购机政策优惠及降级扶持,对购机农户及单位进行资金补贴,调动农业残膜回收治理的积极性。总之,我国残膜污染治理回收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技术,提高地膜质量和回收技术及效果,才能够有效控制残膜污染,解决回收难题。编辑:刘琴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研究员 梁宗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