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病害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被害重,其症状特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病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传播途径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发病规律1、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侵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麦苗上,造成侵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丝越冬。本病的发生适温为15-20℃,最低为12℃,病害发生后如温度降至10℃以下则发展缓慢。在适宜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很短,在21-25的℃条件下,仅为3天左右,病原菌繁殖一代只需6天,所以在适温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本病会迅速发展而流行,因此,在雾大露重湿度高的地区本病往往严重发生。高湿虽然是本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本病发生的限制因素。因为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在相对湿度低于54%以下时,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和侵染寄主,所以本病在较低相对湿度下仍有所发生和发展,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2、栽培管理。在肥沃土地特别是在氮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高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所以本病往往严重发生。但是,在栽培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时,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力降低,本病也往往严重发生。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植株透光通风不良,抗病力下降。及时排灌,做到不渍不旱,植株生长健壮。用干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孕穗至抽穗期,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喷雾,一般要喷2次间隔10天。虫害防治可用48%毒死蜱1000-1500倍+10%四螨嗪1000-1500倍。编辑:张庆平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孙常青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