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现代猪育种新技术和应用策略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在20世纪猪的育种目标经历了从脂肪型到瘦肉型的转变,从纯种培育到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培育的转变。育种目标考虑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种群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二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实现这些遗传潜力。从降低养猪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商业角度考虑,目前猪育种的主要目标仍是提高生长速度、繁殖性能、产肉量及适应性。近年来随着对人类需求的变化、猪育种的进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实际的猪育种目标也不断地变化。以国际上一些大育种公司为例,在1990年以前的猪育种目标主要考虑三个性状,即瘦肉率(在总目标中占的比例为48%)、饲料效率(37%)和生长速度(15%),能够实现的年度选择强度为1.0。在1991~1995年期间除考虑这三个性状外,纳入了产仔数,相对比重调整为35%、30%、16%和19%,实现的年度选择强度提高到1.14。到1996~2000年期间又增加了肉质性状,相应比例更新为20%、15%、20%、40%和5%,实现的年度选择强度增加到1.2。在此基础上,现在的育种目标(2000~2005年)中又考虑了抗病力,并且将相对比例调整为20%、12%、20%、32%、10%和6%,预计可以实现的年度选择强度将大幅度提高到1.6。这种育种目标的改变除反映了市场需求和育种进展变化外,也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猪育种方向的人为控制更加有效,能够在育种目标中同时考虑的性状越来越全面,选择的进展加快。特别是随着猪基因组计划的进展,才有可能将肉质和抗病力等常规选择比较困难的性状纳入到育种目标之中,并且占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选择强度。 在确定育种目标后,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选择的性状,从理论上要求直接实施选择的性状应该与育种目标尽量保持一致或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并且要能够广泛、简便、低成本地度量,以降低总育种成本、提高选择强度。现代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高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性状,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从传统的体尺度量、同胞性能测定到A超活体背膘厚测定、ACM个体饲喂自动记录系统,大大提高了目标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目前直接测定活体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的B超扫描测定,以及与繁殖性能、肉质和抗病力相关的基因检测,为实现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育种目标奠定了基础。我国已加入WTO,养猪业将直接面对国际种猪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我国规模化瘦肉型种猪繁育体系中,洋三元杂种商品肉猪占绝对优势,养猪生产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育种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对猪肉要求的变化速度。不难想象,在现有瘦肉型猪繁育体系中,我国现有的种猪质量一直落后于大多数养猪先进国家,不可避免地出现世界上最庞大的养猪生产规模支撑的是靠引种来维持繁育体系,整个养猪生产受制于他人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一状况,迫使我们必须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在国际种猪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种猪品系和繁育体系。与国外养猪先进国家相比,在种猪质量、饲料原料、疾病控制和环境治理成本等方面我国对不具备优势,仅有的人力成本优势也由于管理和生产效率的缺陷而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能够占有的优势只剩下丰富的种猪资源,所拥有的高繁殖性能、良好的肉质和适应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猪洋三元杂种猪的发展是否会重蹈白羽肉鸡在我国发展的情况还不明显,但总体发展趋势是难以更改的,有准备的种猪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据有利的地位。如PIC公司目前大力加强建设多元化基因库作为应变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不同类型的种猪资源,基因库由许多不同生产性能的基因型群体或专门化品系组成,遗传基础丰富。不同品系由不同的基因组成,在毛色、肉质、生长、胴体、繁殖、抗病等方面各有所长。在国际种猪市场供过于求的激烈竞争形势下,不断创造新的优质猪、特色肉具有广阔的前途,基因库原始材料越丰富多样,选择余地越大,应变能力越强。因此,未来的猪育种目标将突破目前有限目标的限制,利用个体全基因组信息,可以全方位地考虑从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到肉质、抗病力等,可以通过各种专门化品系、优化杂交繁育体系等手段实现总的育种目标。编辑:张庆平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畜研所李文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