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室的重点要求是:温室主体骨架应坚实牢固,室内无立柱;温室后墙及东西山墙墙体厚度不得少于1 m;棚檐前边需设防寒沟,每年须更换一次新薄膜,并且将通风位置设在顶部;草苫或棉被厚度不少于3 cm。1 超早熟高效栽培模式1.1 品种选择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生长期短、成熟早、抗病性好、产量高、品质佳,在散射光情况下,着色良好而长势中庸的超早熟、极早熟品种,如“塞北06-1”、“美国红”。1.2 定植时期日光温室栽苗在3月1日—5月1日任何时候都可定植硬枝苗;5月1日—6月30日,任何时候都可定植营养钵绿枝苗。1.3 栽培架式温室生产葡萄以双臂篱架双层水平整形较好。该架式南北行向整畦,行距2 m,株距0.4 m,畦的两端中央各栽1根立柱,柱高1.8 m。南端立柱栽后顶端应距棚膜不少于10 cm,以免遇风抖动而磨破棚膜;北端立柱栽时应留出离墙0.6~0.7 m的走道。立柱栽后应进行定位,前柱顶端通过焊接可从温室弓架固定,后柱顶端可通过8#铁丝与后墙固定。每根柱的内侧东西向分别固定4根横木担,距地面第1根离畦面高度0.6 m,其余间距均为0.4 m。横木的长度是从下往上渐长,呈倒八字形状。如第1根0.6 m,第2根0.7 m,第3根0.8 m,最上端一根是0.9 m。在横木的末端南北向栓拉2×4道12#铁丝为架。栽苗时将其定植于畦的中间呈“一”字型。苗木生长后每株只保留1个壮芽生长,并隔株分别引绑在两侧架面上(即铁丝)让其直立生长,当生长高度达1 m以上时进行摘芯,促其枝条老化、成熟、增粗和花芽分化。秋季将两侧主蔓分别向南压倒,水平绑在第一道铁丝上,并将主蔓在邻株交界处剪截。至此第一层结果树形已经形成。第二年芽眼萌发后,将第一层结果蔓每株均匀培养三四个结果枝组结果。同时在植株离地50~60 cm处,即第一道铁丝附近再选1个壮芽,抹去花穗让其直立生长,高度达1.5~1.6 m时摘芯,用上年同样的方法将其压倒水平绑在第3道铁丝上。至此,两层结果架面基本形成。1.4 操作管理规程每年元月20日前后开始开帘升温,即每天日出前30 min揭开,日落前1 h盖上。为了促进土壤温度回升,对畦面行间进行一次较深的中耕,同时配合旧薄膜覆盖。正常年份3月1日前后即可萌芽。芽眼萌发后,为了新梢生长充实,不徒长,应进行通风换气,调节温度,使之最高温度不超28℃为宜。5月10日前后,果实膨大已进入末期,浆果已开始着色成熟,此期外界气温已明显升高,室内夜间温度在不覆盖情况下也达到了植株生长的要求,因此应将草苫或棉被一次性撤除。6月上旬,外界气温不论白天或是夜间均可满足植株生长和结实的需要,为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加速成熟,应将薄膜撤去,进入露地管理状态。9月上旬,夜间气温明显下降,为了使植株延长树体复壮时期,积累更多的营养,应抓紧上膜,并适时通风换气。10月下旬,修剪等一系列工作完毕,立即覆盖草苫或棉被,至此盖后不再拉开,使植株在黑暗低温条件下进行深度休眠,不需下架。2 秋延晚错季栽培模式2.1 品种选择该生产模式在品种选择上应紧紧抓住晚熟这个概念,并且要求品种的丰产性和品质要高,枝条木质化程度良好,大同地区常用品种有“黑大粒”。2.2 定植时期与架式晚熟葡萄品种的定植时期与早熟品种相同,而多年来的跟踪调查表明,大多数晚熟品种最适宜棚架栽培,如:“龙眼”、“红地球”。而设施栽培系集约性经营,投入较大,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实现高产量、高效益,大同葡萄研究所运用篱棚架窄行栽培法,值得推广和借鉴。行距2 m,株距0.6 m,南北向单行栽植。栽植畦南北两端各栽1根立柱,位于畦中心线偏西10 cm处,柱高1.8 m,将立柱定位后,用12#铁丝在两柱间拴拉3道形成单臂立架。第一道离畦面高度1 m,其余两道间距0.4 m。当苗高超出立架后每行分别用2根长度2.3 m的木棍在立柱顶端与邻栽植行立柱顶端纵向连接,即东西向水平相连。随着枝蔓延长生长,每间隔0.4 m在木棍间南北栓拉1道铁丝,棚架面共用4道铁丝。至此篱棚架搭设完毕。植株生长后,每株只培养1个主蔓生长,应用独龙干整枝方式,当年苗高1.5 m后摘芯。秋后修剪时在摘芯部位剪截,以后逐年在边结果边培养结果枝组的同时,使主蔓延长至第7道铁丝后捆绑定位并剪截封顶。至此篱棚架形已形成。2.3 操作管理规程以品种的成熟期和预计采收期灵活决定开帘升温的时期。以黑大粒为例,应在4月20日开帘升温催芽,5月1日即可萌芽生长,20 d后撤除覆盖,通过夜间闭膜保温的方法维持到6月1日将棚膜全部撤除,在露地状态下使之开花结果。9月上旬,气温已经下降,为了得到合理的夜间温度,将薄膜盖上,在人为调控白天温度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夜温的变化,如夜温太低,即应准备草苫或棉被的覆盖。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采收、销售或存储。之后须继续坚持白天通风换气,夜间覆盖保温的程序,使植株尽量延长生长、复壮,直至叶片黄化甚至脱落后进行修剪等一切事宜。之后盖住不再拉开。编辑:严丽琴审核专家:山西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张玉峰